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曹殿学教授等人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graphene-like hollow sphere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的论文,研究了一种快速制备类石墨烯中空球体(L-GHS)的新方法,利用闪蒸焦耳加热法(FJH)直接将预碳化的中空介孔碳球转化为高性能负极材料。
https://doi.org/10.1039/d4cc00076e
总结
(1)快速制备方法:采用闪蒸焦耳加热法(FJH)快速制备类石墨烯材料。该方法通过瞬时放电在高电压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内生焦耳热,在几秒钟内将前驱体均匀地加热到高温,实现目标材料的快速制备。
(2)结构特点:制备的类石墨烯中空球体(L-GHS)直径均匀为200纳米,具有理想的比表面积(670 m²/g)。这种结构有助于提供更高的电化学性能。
(3)电化学性能:L-GHS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1 A/g电流密度下经过6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能保持在942 mA·h/g,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速率性能。
(4)材料特性改进:与传统的高温炉碳化法制备的材料相比,FJH法制备的类石墨烯材料表现出更优越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下,能够保持较高的比容量。
(5)制备过程简单:该方法简单、快速、环保,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中空介孔碳球进行闪蒸焦耳加热处理,可以直接转化为类石墨烯材料,工艺步骤简化,能耗降低。
(6)结构和电性能优化:在电击处理后,中空碳球的石墨化程度显著提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导电性得到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
(7)新型前驱体:使用预碳化的中空介孔碳球作为前驱体,通过适当的电击处理,实现了中空碳球向类石墨烯材料的转变,并保持了材料的中空和介孔结构,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活性。
图1. 类石墨烯中空介孔碳球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及TEM图
研究背景
(1)锂离子电池(LIBs)因其高平台电压、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率和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在能源储存设备、汽车、手机、无人机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关键组成部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的影响。负极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容量、寿命和安全性能。
(3)负极材料主要分为非碳基和碳基材料。非碳基材料包括硅基、锡基、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尽管它们具有理想的理论比容量,但在充放电过程中需要克服较大的体积变化。例如,硅负极的体积膨胀可超过300%。
(4)碳基材料如石墨和类石墨碳由于其低成本和稳定性而被广泛使用。然而,石墨碳材料的工作电压相对较低,锂离子嵌入石墨层后产生的锂枝晶可能刺破隔膜,降低电池的安全性。此外,石墨碳材料存在比容量低和可逆性差的问题。
(5)为了提高石墨碳材料的比容量和可逆性,开发新型碳基负极材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类石墨烯中空球体因其高比表面积、大孔体积和优异的导电性,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兴趣。
(6)已有研究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类石墨烯中空球体,例如通过添加柠檬酸到氧化石墨烯溶液或使用水-油乳化技术。然而,这些方法需要首先合成氧化石墨烯前驱体,工艺复杂且能耗高。
(7)FJH方法近年来在制备石墨和其他材料方面备受关注。该方法利用高电压条件下的瞬时放电,产生大量内生焦耳热,能够快速均匀地加热反应物,几秒钟内制备目标材料。
(8)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FJH技术直接将预碳化的中空介孔碳球转化为类石墨烯中空球体(L-GHS),以解决传统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高效且环保的制备途径,并探讨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潜力。
研究方法
(1)前驱体制备:首先制备预碳化的中空介孔碳球作为前驱体。使用甲醛和间苯二酚在SiO₂模板上进行聚合反应,形成SiO₂@C复合材料。通过氢氟酸溶液蚀刻去除SiO₂模板,获得纯的中空介孔碳球。
(2)闪蒸焦耳加热法(FJH)处理:将预碳化的中空介孔碳球放入特制的FJH装置中。在高电压(200 V)条件下进行闪蒸放电,使材料在瞬间产生大量的内生焦耳热,均匀加热碳球。通过控制电击次数和强度,调节材料的石墨化程度。
(3)材料表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材料的形貌和内部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确定石墨化程度。利用拉曼光谱(Raman)检测材料的石墨烯特征峰,评估其缺陷程度和石墨化水平。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测试(BET)测量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确认其介孔结构。
(4)电化学性能测试:将制备的类石墨烯中空球体(L-GHS)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组装成半电池。进行循环伏安测试(CV),评估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活性。通过充放电测试,测量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使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电极材料的电荷传输阻抗和电荷扩散阻抗。
(5)对比分析:将FJH处理的类石墨烯中空球体(L-GHS)与传统高温炉碳化法制备的完全碳化中空介孔碳球(RF 800-2h)进行对比。通过电化学测试结果的对比,评估FJH处理对材料性能的提升效果。分析电击处理对材料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确认FJH方法的优越性。
研究结果
(1)材料形貌与结构:成功制备了类石墨烯中空球体(L-GHS),其直径均匀为200纳米,比表面积为670 m²/g。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显示,L-GHS的碳层厚度随着间苯二酚和甲醛的掺入量增加而增加,碳层厚度从3 nm增加到33 nm。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经过闪蒸焦耳加热处理后的L-GHS具有更高的石墨化程度,显示出典型的石墨晶体衍射峰。拉曼光谱分析显示,电击处理后的L-GHS样品具有较低的缺陷程度(ID/IG比值从0.96降至0.291),石墨化程度显著提高。
(2)电化学性能:L-GHS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A/g电流密度下,经过6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能保持在942 mA·h/g。循环伏安(CV)测试显示,L-GHS在前几次循环中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第二次和第三次循环曲线几乎重叠。充放电测试表明,L-GHS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表现优异,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下(5 A/g),L-GHS仍能保持231 mA·h/g的比容量。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表明,L-GHS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阻抗和电荷扩散阻抗,说明其良好的电导性和电化学性能。
(3)比对分析:与传统高温炉碳化法制备的完全碳化中空介孔碳球(RF 800-2h)相比,L-GHS在电化学性能上表现出显著优势。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L-GHS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明显优于RF 800-2h,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下,L-GHS的比容量远高于RF 800-2h。
(4)材料激活过程:在循环过程中,L-GHS的比容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加,表明材料在循环过程中逐步激活,电解液不断浸润石墨烯层,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在低电流密度下(0.1 A/g),L-GHS在循环后的比容量增加到742 mA·h/g,进一步证明其在循环过程中具有优异的激活性能。
(5)制备工艺的优越性:闪蒸焦耳加热法(FJH)在制备L-GHS材料中显示出显著的优势。该方法简单、快速、环保,能显著提高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电化学性能。通过调节电击次数和强度,可以有效控制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结构特性,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展望
根据研究内容和结果,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后续研究方向:
(1)优化制备工艺:进一步优化闪蒸焦耳加热法(FJH)的工艺参数,例如电击次数、电压和电流密度,以最大化类石墨烯中空球体(L-GHS)的性能。探索不同前驱体材料和预处理方法,评估其对L-GHS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系统研究L-GHS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明确石墨化程度、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对性能的具体影响机制。利用先进的表征技术(如同步辐射X射线、原位电子显微镜等)实时观察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演变,揭示材料的失效机制。
(3)规模化制备与应用:开发L-GHS的规模化制备工艺,评估其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将L-GHS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电池系统(如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等),研究其在其他储能设备中的适用性和优势。
(4)复合材料研究:研究L-GHS与其他功能材料(如导电聚合物、金属氧化物等)的复合效果,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探索L-GHS在柔性电池、微型电池等新型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5)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深入研究L-GHS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条件下的表现。开发新的电解质和隔膜材料,与L-GHS配合使用,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6)机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揭示L-GHS材料在电化学反应中的储锂机制,进一步理解其优异性能的根本原因。结合实验与模拟结果,设计具有更高比容量和更长循环寿命的新型碳基负极材料。
(7)环境影响评估:评估L-GHS材料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包括资源消耗、能量效率和废弃物处理。研究L-GHS材料在废弃电池回收中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来自焦耳热超快合成,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