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将二维(2D)纳米材料组装到三维(3D)气凝胶中可有效防止重新堆叠问题。本文,北京化工大学赵彪 见习教授、潘凯 研究员团队在《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 期刊发表名为“Nanofiber-Reinforced MXene/rGO Composite Aerogel for a High-Performance Piezoresistive Sensor and an All-Solid-Stat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Material”的论文,研究利用吡咯水热还原 GO 并与 MXene 原位复合,制备了纳米纤维增强 MXene/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导电气凝胶。
以低含量的二维导电纳米片(MXene 和 rGO)为 “砖”,以导电聚吡咯为 “砂浆”,以一维(1D)纳米纤维为 “钢筋”,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实现了 MXene 和 rGO纳米片的强界面交联,从而协同提高了其机械性能。基于制备的 MXene/rGO气凝胶,获得了一种高性能压阻传感器,在15.6kPa 的宽压力范围内灵敏度高达20.80kPa-1,可承受5000次以上的循环压缩。此外,该传感器输出稳定,可用于监测各种人体运动信号。此外,还制作了一种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mA/cm2时,其特定区域电容高达 274 mF/cm2。
图文导读
图1:(a)MXene/rGO 气凝胶的制备过程示意图;(b)GO与吡咯之间的反应机理;(c)MXene/rGO 气凝胶的内部相互作用。
图2:(a)不同材料和气凝胶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b)XRD 曲线、(c)TG 曲线、(d)拉曼光谱、(e)XPS 光谱、(f)C1s 光谱和(g)Ti2p 光谱。
图4:(a) 不同气凝胶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和(b) 强度和密度分布。(c) MXene/rGO-0:2、(d) MXene/rGO-1:2 和 (e) MXene/rGO-2:2 气凝胶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f) MXene/rGO-2:2 气凝胶的循环压缩测试。(g) MXene/rGO 气凝胶机械性能增强机制示意图,以及 (h) MXene/rGO 气凝胶孔隙结构变化的有限元分析(h1 代表无压力时的孔隙结构,h2 至 h4 代表压力持续增加时孔隙结构的应力分布)。
图5. (a) 不同 MXene/rGO 气凝胶的 I-V 曲线;(b) MXene/rGO-1:2 气凝胶组装传感器的 I-T 曲线,(c)不同 MXene/rGO 气凝胶组装传感器的灵敏度,(d)传感器的压阻传感机制,(e)MXene/rGO 气凝胶组装传感器的响应和恢复时间,MXene/rGO 气凝胶组装传感器在不同(f)应变下的 I-T 曲线,(g)压缩频率,(h)MXene/rGO 气凝胶组装传感器经受超过 5000 次循环的压缩测试。
图6:(a)手腕脉搏信号;(b)”SENSOR “声音信号;(c)食指弯曲信号;(d)手腕弯曲信号;(e)压力信号在传感器阵列上的二维映射。
图7. (a) 不同 MXene/rGO 气凝胶的 CV 曲线;(b) 不同扫描速率下 MXene/rGO-2:2 气凝胶的 CV 曲线;(c) 不同 MXene/rGO 气凝胶的 GCD 曲线;(d) 不同电流密度下 MXene/rGO-2:2 气凝胶的 GCD 曲线;(e) 不同 MXene/rGO 气凝胶的 EIS 曲线;(f) MXene/rGO-2:2 电极在 100 次 GCD 测试中的循环稳定性,(g)超级电容器的 EIS 曲线,(h)超级电容器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 CV 曲线,以及(i)超级电容器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 GCD 曲线。
小结
总之,通过使用吡咯水热还原 GO 并与 MXene 原位复合,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纳米纤维增强 MXene/rGO 导电气凝胶。以低含量的二维导电纳米片(MXene 和 rGO)为 “砖”,导电聚合物 PPy 为 “砂浆”,一维纳米纤维为 “钢筋”,rGO 和 MXene 纳米片在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的作用下实现了强界面交联。这有效克服了二维纳米片在压缩变形过程中容易断裂和滑移的缺陷。MXene/rGO-0:2 气凝胶的压缩强度高达 9.9 kPa,并且可以通过增加 MXene 的含量进一步提高气凝胶的机械性能。用 MXene/rGO-1:2气凝胶组装的压阻传感器在 15.6 kPa 的宽压力范围内灵敏度高达20.80 kPa-1,可承受5000次以上的循环压缩。该传感器输出稳定,可用于监测各种人体运动信号。此外,基于MXene/rGO-2:2气凝胶的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电极还能充分利用rGO 的双层电容以及 MXene 和 PPy的赝电容,在储能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文献:https://doi.org/10.1021/acsami.3c19462
本文来自材料分析与应用,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