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由于DNA银纳米簇具有易合成、成本低、水溶性好和毒性低等优点,掀起了广泛的研究热潮。有趣的是,通过调节模板DNA的长度、碱基序列和结构能够精准调控DNA银纳米簇(DNA-Ag NCs)的光学性质。其中,DNA发夹被广泛用于合成银纳米簇由于他们特定的二级结构。例如,Shah等人报道了以含有6-碱基胞嘧啶环 (6C-loop)的发夹DNA为模板成功合成出具有强荧光发射的DNA-Ag NCs。然而,当目标物miRNA互补杂交而破坏发夹结构时,DNA-Ag NCs的荧光降低。基于此,他们构建了一个快速、简单、“开-关”型miRNA检测方法 (图1A)。但是,这种“开-关”型检测机制很难精准区分和定量荧光的降低。
图1. (A) 传统基于6-C环发夹DNA-Ag NCs构建的“开-关”型检测方法。(B)基于新型DNA-Ag NCs构建的“关-开”型检测方法。(C)低背景、强荧光、升级版“关-开”型检测平台。(来源:Anal. Chem.)
近期,扬州大学李静讲师、徐琴教授以及湖南大学黄晋教授发现以6C-环发夹结构为模板能够合成出发暗光的银纳米簇。有趣的是,当发夹结构被互补DNA打开时,发暗光的银纳米簇能够发射出很强的红色荧光(图1B)。这种有趣的发现鼓励他们构建一种激活式“关-开”型荧光检测平台解决传统“开-关”型检测机制面临的问题。但是,基于“一对一”信号触发模式即一个目标物产生一个信号,会面临检测灵敏度不足的问题。熵驱动催化电路(entropy-driven catalysis circuit)被认为是一种独特、有效的DNA放大器,它能够被少量的目标分子激活,随后在燃料链(Fuel)的驱动下自动循环,产生大量的输出链,实现信号的富集和增强。
基于此,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荧光猝灭剂,进一步降低暗DNA-Ag NCs自身的背景荧光,利用熵驱动催化电路(EDCC)精准调控GO表面DNA-AG NCs由吸附到解吸的构型转变,构建了一种升级版点亮型生物检测平台(EDCC-Ag NCs/GO),实现了DNA-Ag NCs由“关”到“开”的高对比度荧光转化 (图1C)。相关研究成果以“Upgraded and Light-Up Biosensing Platform: Entropy-Driven Catalysis Circuit Manipulates the Configuration Transformation of Novel DNA Silver Nanoclusters on the Graphene Oxide Surface”为题发表在国际化学权威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上(DOI: 10.1021/acs.analchem.4c01338)。
研究的主要内容介绍
EDCC调控GO表面DNA-Ag NCs的机理
通过退火形成6C-环发夹结构,由于Ag+对6C-环的高亲和力,Ag+被捕获而结合在发夹6C环中,通过NaBH4还原合成暗DNA-Ag NCs(图2A)。有趣的是,当发夹结构被互补DNA打开时,合成的暗Ag NCs能够发射强的红色荧光(图2B)。为了获得低的背景、高的检测灵敏度,GO用于猝灭暗Ag NCs的固有荧光背景。同时,利用EDCC循环靶标用于信号放大,并且调控GO表面DNA-Ag NCs由吸附到解吸的构型转变,现实高对比度“关”到“开”荧光转化。如图2C所示,暗Ag NCs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附到GO的表面导致其固有荧光被猝灭。此时,一个目标物激活的EDCC反应发生,释放出Ag NCs的互补DNA(P2)。具体地,EDCC底物由L, P1和P2组成,其中L含有两个粘性末端(toehold 1和toehold 2)。在初始状态下,toehold 2被P1封闭处于失活的状态。然而,当目标物T存在的时候,它能够特异性地识别toehold 1去置换P1,导致toehold 2的暴露。随后,加入F链与新暴露的toehold 2 结合,同时释放出P2和T。结果,生成的T参与下一轮的循环反应,产生大量的P2与GO表面的Ag NCs杂交。由于双链DNA对GO低的亲和力,猝灭的Ag NCs从GO表面解吸,产生显著增强的红色荧光。
图2. (A) 暗DNA-Ag NCs的合成(B)暗DNA-Ag NCs变成强红色发射的纳米簇的转化机理(C)基于EDCC调控GO表面DNA-Ag NCs构型转变而构建的升级版“关-开”型检测平台。(来源:Anal. Chem.)
新型发夹结构DNA-Ag NCs的制备和表征
由于胞嘧啶对Ag+的高亲和力,Ag+被嵌入到发夹模板的环部,通过NaBH4还原成暗的Ag NCs (图3A)。TEM成像(图3B)表明,新型Ag NCs具有好的分散性、均一的尺寸,平均粒径大约是2 nm(图3C)。同时,新型DNA-Ag NCs的荧光发射依赖于激发波长(图3D)。CIE1931色度坐标计算表明DNA-Ag NCs的发射在红色区域(图3E)。有趣的是,当发夹结构被P2打开时,暗Ag NCs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图3F),该现象可以通过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验证。如图1G所示,暗Ag NCs在550 nm具有极其微弱的吸收(黑线),然而当发夹结构被P2打开时,在580 nm具有很强的吸收(红线)。同时,图1H再次表明,暗Ag NCs具有弱的激发(红线)和弱的发射(黑线),而加入互补链P2后,其Ag NCs在580 nm的激发(绿线)和660 nm的发射(蓝线)显著增强,进一步支持了UV-vis吸收光谱的结果。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暗Ag NCs被成功合成,并且当发夹结构被互补DNA(P2)打开时其荧光被显著地点亮。
图3.(A)暗Ag NCs的制备。(B)和(C)暗Ag NCs的TEM图和相应的尺寸统计图。(D)暗Ag NCs的激发和发射三维关系图。(E)暗Ag NCs的CIE1931色度坐标计算图。(F)暗Ag NCs向强红色发射纳米簇转化机理。(G)和(H)分别是暗Ag NCs的UV-vis吸收光谱以及激发和发射光谱。(来源:Anal. Chem.)
作为一个罕见案例,我们探究了发夹茎部长度对荧光特征的影响。不同茎部长度的发夹序列如图4A所示,随着发夹茎部长度从4 bp到10 bp,暗Ag NCs的自发荧光逐渐增强。然而,当发夹茎部进一步延长到12 bp,暗Ag NCs的自发荧光产生降低的趋势(图4B),与先前Guo等人报道的一致。随后,利用互补DNA(P2)打开Ag NCs的发夹结构(图4C),Ag NCs的荧光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相反,当发夹结构破坏以后,Ag NCs的荧光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尤其,当茎部长度为8 bp的发夹结构被打开时,Ag NCs表现出显著的荧光增强(图4D)。我们推测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第一,Ag NCs是嵌入发夹的6C-环中,因此,一个稳定的发夹结构具有高的Tm值可能有利于红色纳米簇的形成。第二,当发夹被互补DNA打开时,Ag链5’端的某些碱基(例如,G碱基)对于荧光增强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富G诱导的邻近增强。由于有限的数据和参考文献,详细的机制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解释,但是未来它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发现。
图4. 考察发夹茎部长度对Ag NCs荧光性质的影响。(A,C)不同茎部长度的发夹DNA被互补DNA(P2)打开前后的序列信息。(B,D)加入互补DNA(P2)前后Ag NCs的荧光变化。(来源:Anal. Chem.)
EDCC调控GO表面DNA-Ag NCs从吸附到解吸构型转变的可行性分析
鉴于这一有趣的发现,我们构建了一个升级版“关-开”型荧光传感器用于灵敏检测H5N1 DNA。图5A展示了EDCC的操作机理,只有当T取代P1暴露toehold 2时,F才能与L结合。否则,F不能直接与L杂交释放P2。如图5B所示,泳道I-4分别代表L, P2, T和F,泳道5是EDCC底物(L/P1/P2),泳道7是L/T/P2,泳道10是L/F双链。当T加入到EDCC底物时,(L/P1/P2)条带消失,出现了一条类似于(L/T/P2)的条带。当T和F同时加入到EDCC底物时,在泳道9中发现了类似于(L/F)的明亮条带。然而,当F单独加入到EDCC底物时,在泳道8中几乎观察不到L/F条带,表明EDCC反应是可行的。
此外,随着GO浓度的增加,暗Ag NCs的荧光强度逐渐被猝灭,其最佳浓度为6 µg/mL(图5C)。随后,我们探究了EDCC调控GO表面Ag NCs从吸附到解吸构型转变情况。如图5D,当没有T时,荧光强度极其微弱(绿线),然而当T加入到EDCC-Ag NCs/GO体系时,大约有26倍的荧光增强(红线)。上述实验结果表明,GO能有效猝灭暗Ag NCs的固有荧光,EDCC能够精准调节GO表面Ag NCs从吸附到解吸的构型转变,进而实现高信背比和高对比度的“关-开”型荧光转变。
图5. (A)EDCC反应的优先性示意图。(B)EDCC反应中每一步链置换反应的PAGE成像图。(C)探究GO浓度对暗Ag NCs荧光强度的影响。(D)EDCC调控GO表面Ag NCs从吸附到解吸构型转变的可行性分析。(来源:Anal. Chem.)
EDCC-Ag NCs/GO体系检测性能评估
如图6A,B所示,不断加入H5N1 DNA导致EDCC-Ag NCs/GO的荧光变化逐渐增加。EDCC-Ag NCs/GO的荧光变化与H5N1 DNA浓度对数具有一个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定量方程为(F-F0)/F0=0.463logCH5N1+0.105 (图6C)。经计算,其检测限为0.40 pM。
随后,考察了EDCC-Ag NCs/GO检测平台对H5N1 DNA的选择性,选择不同碱基错配的DNA序列以及随机DNA序列作为可能的干扰物(图6D)。如图6E,F所示,当H5N1 DNA存在时,EDCC-Ag NCs/GO的荧光变化(F-F0)/F0显著增强,然而干扰物的荧光变化处于很低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EDCC-Ag NCs/GO检测平台能够特异性地识别H5N1 DNA,具有区分单碱基错配的能力。
EDCC-Ag NCs/GO检测平台在生物样本中的应用
鉴于传感器良好的检测性能,进一步探究了EDCC-Ag NCs/GO在生物样本中检测H5N1 DNA的实际应用能力。首先,在复杂环境下,考察了EDCC-Ag NCs/GO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如图6G所示,在不同实验条件下,EDCC-Ag NCs/GO的荧光变化没有明显的差异。相反,当向缓冲体系(图6H)和人血清样本(图6I)中加入不同浓度的H5N1 DNA时,EDCC-Ag NCs/GO的荧光变化逐渐增强。此外,通过向稀释的人血清样本中加入不同浓度的H5N1 DNA进行加标回收实验,H5N1 DNA的回收率在92.65%到107.3%之间,其相对平均偏差在2.05%到3.44%之间,结果表明升级版“关-开”型检测平台具有好的稳定性、高的可靠性和令人满意的回收率,在生物和医学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图6.(A)EDCC–Ag NCs/GO 对不同浓度H5N1 DNA的荧光响应光谱图。(B)EDCC–Ag NCs/GO的荧光强度随H5N1 DNA浓度的变化。(C)EDCC–Ag NCs/GO的荧光变化与H5N1 DNA浓度对数的线性拟合曲线。(D)不同碱基错配的DNA序列信息。EDCC–Ag NCs/GO响应H5N1 DNA和干扰物的荧光光谱图(E)和相应的柱状图(F)。EDCC–Ag NCs/GO在不同环境下,稳定性和可靠性分析(G)和及相应的热图(H和I)。(来源:Anal. Chem.)
小结
以含有6C-环的发夹结构的DNA为模板成功合成暗Ag NCs。有意思的是,当发夹结构被互补DNA打开时,暗Ag NCs可以被点亮发射强的红色荧光。基于此,首次构建了一个低背景、高荧光和点亮型生物检测平台(EDCC-Ag NCs/GO),该平台采用EDCC精准调控GO表面DNA Ag NCs从吸附到解吸的构型转变。得益于GO的有效猝灭和EDCC的固有信号放大能力,该检测平台具有较高的信背比(26倍)和较低的检测限(0.40 pM)。同时,EDCC-Ag NCs/GO在缓冲溶液和人血清样本中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重要的是,EDCC-Ag NCs/GO生物检测平台在人血清样本中具有令人满意的回收率,有望成为一种构建实时成像和生物分析等生物传感平台的有利工具。
本文来自分析人,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