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S:石墨烯阵列诱导锌金属负极沉积

作者通过剪切流诱导法得到米级的Cu@G复合集流体,并实现Zn(002)晶面在集流体上的优先沉积。多种实验表征和模拟证明,揭示了Cu@G诱导Zn(002)晶面的优先沉积的原理。匹配Cu@G的不同器件(锌离子混合电容器、锌离子电池和Zn-MnO2电池)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本工作对提高负极中Zn利用率和无锌负极储能器件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导读

因其高容量、高安全性和低成本优势,水系锌基储能器件前景广阔,但过厚的锌负极、各类副反应和不可逆的锌沉积/剥离严重限制了此类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因此,实现锌负极的长期、高效利用成为综合提升水系锌基储能器件性能的重要手段。

成果背景

近日,Energy Environ. Sci.上发表了题为“Shear-flow induced alignment of graphene enable the closest packing crystallography of (002) textured zinc metal anode with high-reversibility”的文章。阿德莱德大学郭再萍和新疆大学黄玉代等人通过剪切流诱导生成Cu@石墨烯(Cu@G)复合集流体,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SEM EBSD)证实成功诱导Zn(002)晶面紧密堆积,并基于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ZHS)、锌离子电池(ZIB)和Zn-MnO2电池考察了Zn(002)晶面紧密堆积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关键创新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Zn(002)晶面既有利于可逆沉积/剥离,又可阻止析氢(HER)和碱腐蚀。作者通过剪切流诱导得到Cu@G复合集流体,并以此得到(002)晶面紧密堆积织构的Zn金属负极。此负极在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ZHS)、锌离子电池(ZIB)和Zn-MnO2电池中均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核心内容解读

EES:石墨烯阵列诱导锌金属负极沉积

图1(a)用Pourbaix图预测锌金属;(b)Zn(002)、(101)和(100)晶面的表面能;(c)Zn原子在Zn(002)、(101)和(100)晶面上不同位点的吸附能;(d)不同电位下H+在Zn(002)、(101)和(100)晶面上的相对自由能;(e)OH在Zn(002)、(101)和(100)晶面上的吸附自由能。

通过Pourbaix图(图1a)可知,Zn易于自发溶解并引起水的析氢反应(HER)。而对于Zn2+浓度为2 mol/L的溶液,当pH=5时还会在Zn金属表面形成氢氧化物钝化层。通过图1b可知,(002)晶面具有最低的表面能,因而有利于电解液在此晶面的铺展以及后续的Zn沉积。通过图1c可知,Zn原子在(002)、(101)和(100)晶面上不同位点的平均吸附能分别为-0.685、-0.600和-1.100 eV,吸附能越低则Zn在该晶面上越优先沉积。由于(002)晶面上有一强一弱两个吸附位点,Zn2+更易平行沉积在其上,并在后续循环中保持水平生长。尽管(100)晶面吸附能最低,但在该晶面上的Zn生长可能导致枝晶生长,使得电极快速失效。HER也是一个常见的副反应。在(002)晶面上H+的活化能最高(图1d),说明其能够抑制HER发生。与此相似,OH在(002)晶面上吸附能最正(图1e),即不能自发吸附,因而也能够抑制碱腐蚀。根据上述结果,作者总结出HER、碱腐蚀和枝晶生长与晶面极为相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诱导(002)晶面优先生长。

EES:石墨烯阵列诱导锌金属负极沉积

图2(a)剪切流诱导Cu@G上的(002)晶面优先生长示意图;(b)Cu@G的AFM照片; (c)Zn的外延和随机沉积示意图;(d)Cu@G上Zn的SEM照片(沉积面容量1.5 mAh cm-2);(e)Zn沉积在Cu@G上的SEM照片(Ar+抛光),Zn沉积面容量为3 mAh cm-2;(f)沉积Zn的EBSD取向分布图(Ar+抛光),Zn沉积面容量为3 mAh cm-2;(g)反极图;(h)(0001)晶面上的极坐标图。

图2a形象地描述了剪切流是诱导石墨烯片修饰铜集流体的过程。AFM照片(图2b)则表明这一修饰层均匀且致密。图2c对比了在不同集流体的Zn沉积效果。显然,由于Zn与石墨烯间良好的晶格匹配性,Cu@G能够诱导Zn沿(002)晶面生长,最终形成均匀的沉积层。在沉积面容量达到1.5 mAh cm-2时,SEM照片证明Zn依然以六边形薄片螺旋沉积(图2d)。由图2e可知,在沉积面容量达到3 mAh cm-2时,Cu@G上Zn颗粒的尺度在2-11 μm范围内。图2f1-f3是EBSD的取向分布图,可以看出Zn的高度(0001)晶面取向。这一现象也被反极图和极坐标图证实(图2g-h)。

EES:石墨烯阵列诱导锌金属负极沉积

图3(a)在40 mA cm-2下Zn沉积在Cu和Cu@G上的电压容量曲线;(b)沉积在Cu和Cu@G上的Zn的XRD图;在1 M Na2SO4溶液中的(c)扫速1 mV s−1下的HER极化曲线(d)相应Tafel图;(e)扫速1 mV s−1下线性极化曲线显示的Cu@Zn和Cu@G@Zn的腐蚀;(f)Cu和Cu@G的交换电流密度(在本部分中,Zn的沉积面容量为1.5 mAh cm-2)。作者通过恒电流的三电极体系研究了Zn沉积行为(图3a)。在Cu@G上表现出一个高的过电位,而在Cu上电压随容量单调递增,说明沉积不均匀且伴有副反应。XRD图可进一步分析Zn沉积(图3b)。沉积容量为1.5 mA h cm-2时峰强度I(002)/I(101)=13.65。而当沉积容量为10 mA h cm-2时,I(002)/I(101)=172.27,说明Zn不仅优先(002)晶面沉积,且具有高暴露的(002)晶面,有利于Zn的长期可逆沉积。

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证明(图3c-d),(002)晶面最高的HER电位和Tafel斜率,证明其最有效地抑制HER。作者组装Zn对称电池考察自腐蚀行为(图3e)。拟合后可知普通Zn电极的腐蚀电位和电流分别为-11.233 mV 和0.114 mA cm-2,而Zn(002)则为-5.969 mV和0.089 mA cm-2。通过Tafel曲线的交换电流密度考察沉积动力学(图3f)。显然,在Cu@G上电流密度更大,即Zn2+在其上的电化学还原速率更快。

EES:石墨烯阵列诱导锌金属负极沉积

图4 (a)使用Cu或Cu@G的Zn//Cu电池的倍率性能(0.5-40 mA cm−2),以及(a1)使用Cu@G电池的电流密度-时间曲线;(b)使用Cu和Cu@G的Zn//Cu电池在15 mA cm-2下的循环性能,(b1)电压-容量曲线和(b2)EIS图;(c)40 mA cm-2下的循环性能和(c1)使用Cu@G电池的电压-容量曲线;(d)最近文献中的循环寿命、ACE以及电流密度和面容量的乘积(j×c)的比较;(e)使用Cu和Cu@G的Zn//Cu电池的循环性能(50 mA cm-2,面容量为2 mAh cm-2),以及(e1)Cu和(e2)Cu@G的原位EIS图。作者通过Zn//Cu电池比较不同集流体对Zn可逆沉积/剥离的影响。两种电池的倍率性能如图4a所示。在0.5-40 mA cm−2下,Cu@G的平均库伦效率(ACE)为99.832%,高于Cu(97.899%)。如图4b-b2所示,在面容量2 mAh cm-2和15 mA cm-2下,Zn//Cu@G电池520圈内的ACE达99.932%,界面阻抗仅仅几十欧姆。Zn//Cu电池则在第246圈就短路了。电流密度继续升高到40 mA cm-2时(图4c),Zn//Cu@G电池6900圈内的ACE达99.977%,而不同循环的充放电曲线也良好重合(图4c1)。与文献相比,Zn//Cu@G电池处于较优秀的水平。电流密度继续升高到50 mA cm-2时(图4e),Zn//Cu@G电池1500圈内的ACE达99.908%。原位EIS图表明(图4e1-2),Zn//Cu@G电池稳定性良好,对应枝晶和界面腐蚀的阻抗无明显变化。Zn//Cu电池150圈后阻抗急剧下降,说明枝晶生长引发短路。

EES:石墨烯阵列诱导锌金属负极沉积

图5 COMSOL模拟Zn2+在电极表面上的流动分布:(a)有H2气泡和(b)无气泡;(c)锌沉积装置原理图;在(d)Zn、(e)Cu和(f)Cu@G电极上,Zn2+在50 mA cm-2和20 mAh cm-2下流动的光学照片和相应的示意图,其中深灰色和灰蓝色圆圈分别表示Zn和H2。作者用COSMOL软件模拟电化学HER对枝晶生长的影响。由图5a可知,H2气泡使得Zn2+在无气泡处沉积,极易引发枝晶生长。枝晶又可加剧HER,降低Zn2+沉积/剥离可逆性,最终缩短循环寿命。在无气泡时(图5b),Zn2+浓度梯度总是在电极表面保持均匀分布,使Zn2+均匀沉积,有效抑制了枝晶生长和HER,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表面副反应,延长了电极寿命。作者利用图5c的装置证明了石墨烯对Zn沉积的诱导作用和对HER的抑制作用。在图5d中,高(101)晶面暴露的Zn在20 mAh cm-2下沉积,具有相对平坦的沉积层。然而,当容量累积到200 mAh cm-2时,由于电极表面上的HER加剧了枝晶生长,Zn沉积层变成岛状生长。而在Cu集流体上枝晶生长更明显(图5e)。而在Cu@G上,在20 mAh cm-2和200 mAh cm-2时Zn沉积层相对平坦,没有明显的针尖状。均匀的Zn沉积层主要是由于在Cu@G电极沿着(002)晶面,实现了致密Zn沉积并抑制HER和腐蚀。

EES:石墨烯阵列诱导锌金属负极沉积

图6(a)Cu@G@Zn//AC ZHS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插图:不同扫描速率循环前后ZHS的EIS图;(b)Cu@G@Zn//AC和Cu@Zn//AC ZHS的长循环性能(N/P=33);(c)Cu@G@Zn//PANI电池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N/P=4.52),插图:Cu@G@Zn//PANI电池在不同扫描速率下循环前后的EIS图;(d)Cu@G@Zn//PANI和Cu@Zn//PANI电池的长循环性能(N/P=2.35);Zn-MnO2电池的(e)电压-容量曲线和(f)长循环性能及对应的电压-时间曲线。为考察Cu@G的实用性,作者组装了ZHS、ZIBs和Zn-MnO2电池。通过在Cu@G上沉积锌并将其用作无锌金属负极,匹配活性炭(AC)、PANI和MnO2正极。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了Zn2+的扩散动力学和可逆性。在Cu@G上沉积4 mAh的Zn后匹配AC组装ZHS,其具有典型的电容器CV曲线,在不同的扫速下表现出优异的可逆性,在CV循环后,ZHS的EIS仅仅略微变化(图6a)。在N/P=33时,48000次循环后ZHS的容量保持率为94.6%,CE接近100%(图6b),表现出良好的长循环稳定性。Cu@G@Zn//PANI电池的CV曲线(图6c)呈现2个还原峰(1.1、0.62 V)和3个氧化峰(0.78、1.2和1.42 V)。经不同扫速的CV循环后,界面阻抗的轻微降低可能是由于电化学活化和有效抑制的HER和副反应,使得Zn2+在Zn沉积层中更易氧化还原。

在N/P=2.35(图6d)时,Zn//PANI全电池在13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120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80.43%,CE为100%。作者用Cu@G无Zn金属负极匹配MnO2组装了Zn-MnO2电池。如图6e,f所示,此电池在第1、第5、第20和第50次循环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初始5次电化学活化后,后续循环中平均面容量达5 mAh cm-2,并在100次循环后ACE接近100%。

成果启示

作者通过剪切流诱导法得到米级的Cu@G复合集流体,并实现Zn(002)晶面在集流体上的优先沉积。多种实验表征和模拟证明,揭示了Cu@G诱导Zn(002)晶面的优先沉积的原理。匹配Cu@G的不同器件(锌离子混合电容器、锌离子电池和Zn-MnO2电池)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本工作对提高负极中Zn利用率和无锌负极储能器件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Murong Xi, Zhenjie Liu, Wei Wang, Zihan Qi, Rui Sheng, Juan Ding, Yudai Huang, Zaiping Guo, Shear-flow induced alignment of graphene enable the closest packing crystallography of (002) textured zinc metal anode with high-reversibility, Energy Environ. Sci., 202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3EE04360F

本文来自新威研选,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4年4月16日 16:37
下一篇 2024年4月16日 21: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