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Elimelech教授团队近期于Desalination期刊(2024, 580, 117575)发表题目为“The Solution-Diffusion Model for Water Transport in Reverse Osmosis: What Went Wrong?” 的展望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Hanqing Fan (范汗青),通讯作者为Menachem Elimelech教授。
【研究亮点】
- 反渗透膜的水传输不是基于“溶解-扩散”(solution-diffusion)机制。
- 本文讨论了“溶解-扩散”模型中的重大缺陷。
- 反渗透膜中的水传输由“孔流”(pore flow)机制控制,由压力梯度驱动。
- 反渗透膜中的盐和水的传输是相互影响的,可以用“溶解-摩擦”(solution-friction)模型来描述。
【文章简介】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膜技术,因其高能效和低成本,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脱盐技术。提升这项技术性能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RO膜的传输机理。几十年来,“溶解-扩散”模型(solution-diffusion)是描述RO膜中水传输的主要方法。该理论认为水分子先溶解分配到膜中,再沿膜内水的浓度梯度扩散。然而,近期的实验和理论发现对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提出了严重挑战。事实证明,RO膜中的水传输应基于孔流(pore flow)机制,即由压力梯度驱动水在膜孔道内流动。
本文总结了“溶解-扩散”模型的七大问题 (图.1): (1)RO膜是多孔的,而非“溶解-扩散”模型假设的均质、致密状态。(2)反渗透过程中,膜内存在水压梯度,而非“溶解-扩散”模型假设的恒定压力状态。(3)水分子在膜孔中以团簇形式存在,而非离散于膜中以驱动扩散。(4)“溶解-扩散”模型所描述的水的浓度梯度在膜中并不存在,因压力压缩而产生的孔隙率变化不能视作浓度梯度。(5)渗透(osmosis)的物理本质是压力驱动过程,并不遵循“溶解-扩散”机制,将水的正渗视为扩散过程是重大误解。(6)“溶解-扩散”模型对扩散这一概念存在误用,而实际上,摩擦力(friction)决定了传输速率。(7)“溶解-扩散”模型认为水和盐的传输是独立的,而事实上,二者通过摩擦作用相互影响。
以上七方面谬误,存在于“溶解-扩散”模型的基础假设之中的,并被实验观测、分子模拟和理论分析所揭示并证实。“溶解-扩散”模型的机理误导阻滞了RO膜和RO技术的发展。在文末,我们展望了未来膜机理的研究方向——基于“溶解-摩擦”(solution-friction)模型推进RO膜的发展。这一对RO膜传输机理正本清源的转变,将极大地推动相关研究工作更加实质高效地改善RO膜和RO技术的性能,同时对更广泛的膜分离技术产生深远影响。
图1. “溶解-扩散”模型的七个关键缺陷:(A)反渗透膜是多孔的,而不是”溶解-扩散”模型所描述的均质的、致密的聚合物相。(B) 在反渗透膜内存在水压梯度,而不是”溶解-扩散”模型所描述的恒压状态。(C)水分子在膜中是聚集成团的,而不是”溶解-扩散”模型所描述的离散状态。(D)”溶解-扩散”模型所描述的水的浓度梯度不存在,流动方向上的孔隙率可能受压力压缩而减小,但这不是扩散所需的浓度梯度。(E)渗透(osmosis)的物理本质是压力驱动过程,不遵循”溶解-扩散”机制。(F)在”溶解-扩散”模型中,扩散是一个被误用的概念,而实际上是摩擦控制了传输。(G)在”溶解-扩散”模型中,水和盐的传输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它们通过摩擦相互作用。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desal.2024.117575
第一作者:
Hanqing Fan (范汗青) 博士
工作单位: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邮箱地址:hanqing.fan@yale.edu
第二作者:
Mohammad Heiranian 助理教授
工作单位: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邮箱地址:mheiran@ncsu.edu
通讯作者:
Menachem Elimelech 教授
工作单位: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通讯邮箱:menachem.elimelech@yale.edu
网址:https://elimelechlab.yale.edu/
Menachem Elimelech教授是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Sterling讲席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澳大利亚技术与工程学院、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研究方向包括面向水-能耦合的先进膜分离技术、新一代海水淡化和水处理膜材料、环境纳米技术等。
本期编辑:朱军勇(郑州大学)
本文来自DES脱盐,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