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丰同芯半导体。
研发创新让宁波制造拔节而上。
企业培育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之一。
吉利汽车研究院。
眼下,宁波正刮起新型工业化的“春风”。
“春风”之下,宁波制造创新味更浓,“含智量”“含绿量”更高,产业链以及“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也涌现勃勃生机。
向“新”而行,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全力推动宁波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以样板担当争创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加速迈进。
1 “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近日,成立一年的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交出亮眼的答卷:成立20个研发项目团队,攻克石墨烯微片制备技术、石墨烯基高比能电池技术等多个难题;新申请专利50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新孵化企业13家……
这个全省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正通过研发创新加快石墨烯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助力宁波扛起石墨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旗。
“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一直是我们的底气。”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兆平说,未来,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将继续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进度,以首次商业化为重点,让石墨烯产品快速走进人们生活。
“新型工业化,‘新’在科技进步,‘新’在创新驱动。”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工业正成为宁波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2023年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批准资助项目,宁波科研单位的1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资助经费总额超过7000万元。
其中,“超长寿命合金管材高强韧耐磨蚀一体化控形控性制造原理与方法研究”,将针对宁波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和第四代核电钠冷快堆系统对高强韧耐磨蚀一体化高端合金管材的迫切需求,开展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国家第四代核电快堆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能力。
数据显示,目前,宁波90%以上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来自民营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宁波规上企业研究经费支出439.4亿元,同比增长8%。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创新不仅代表着核心技术攻关,更代表着补足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锻造创新链、价值链的长板。
在镇海,爱芯元智的车载人工智能芯片将为智能网联汽车装上“超级眼睛”和“超级大脑”,让汽车拥有自主感知能力,在无人驾驶时及时作出判断;
在前湾新区,奥拉半导体通过研发创新,已成为国内唯一能够设计生产高性能去抖多锁相环时钟芯片,并实现批量发货的企业;
在海曙,寰采星重点攻关的高精度金属掩膜版(FMM)原材料——因瓦合金箔材,实现国产化。这意味着,宁波企业不仅掌握了生产技术,而且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摆脱了国外企业对原材料的垄断,产业发展韧性更足;
……
如今的宁波制造,正加速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让“创新之花”不断结出“产业之果”。
2 不断提高的“含智量”“含绿量”
区别于传统工业,新型工业化强调的是高端、智能、绿色相互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改造构建为先进制造业,打造新的产业集群,其核心内容在于产业升级。
如今的宁波,正通过提高“含智量”“含绿量”,使之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举措,推动整个产业体系向更“高”、更“优”、更“新”、更“绿”攀升。
在海润制衣有限公司,衣服的生产已实现全程不落地——裁剪、缝制、整烫、包装之间的运输环节全部由吊挂系统完成。
裁剪和缝制两个工序之间,设置了6000片挂片存储区。这就像是一个中转仓库,一旦缝制环节需要新的挂片,系统就会将相应的吊挂送至对应的缝制工位。
一套“组合拳”下,该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22%,成本降低6%。
在宁波,通过数智赋能,实现降本增效,类似海润制衣这样的中小服装企业“智造”故事正在被持续复制。
当中小企业的智造升级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堂关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时,全力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宁波,正以不同区域、不同细分行业为突破口,探索一条赋能中小企业智造升级的蝶变之路。
按照计划,宁波将力争通过2年时间,高标准完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和运动休闲服装等三大行业650多家企业的改造任务。
聚集数智化发展,同样也要注重绿色化转型。近年来,宁波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减污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等环节入手,不断挖掘“绿色”潜力,增加宁波制造的“含绿量”。
走进康赛妮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这里脚不沾脏水,眼不见蒸气,鼻不闻臭味。
康赛妮正不断加码绿色制造。
“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生产效率。而且,通过设备升级,生产也变得更加绿色。”康赛妮技术质量总监金光告诉记者,经过一系列改造,康赛妮的新产线仅占镇海厂区面积的五分之一,却能达到原厂区2倍至3倍的产能,且能耗大幅下降。
不仅是康赛妮,数据显示,自2017年我国发布首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以来,宁波入选的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已达71家,总量位列国内同类城市第二位,逐渐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蝶变之路。
3 持续增强的产业竞争力
眼下,海曙区洞桥镇上水碶村正进行一场“增”与“减”的博弈:减的是亩均效益相对较低的企业,增的是新兴产业园以及符合产业导向的潜力企业。
原先,该村占地80亩的工业区块中,10家中小微企业的年产值不到2000万元。而今,借着低效用地改造的东风,上水碶村全新规划了标准化的小微工业园,不仅将10家企业统一纳入升级改造范围,还分成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两个产业板块,发展方向更加明晰,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工业集聚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宁波原有工业集聚区布局不合理、产业定位趋同、集聚集群集约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宁波正以“空间整合、产业更新”为主线,在推进企业入园、“2070”工业集聚区建设(即全市规划建立的20个左右战略产业园和70个左右优势产业社区)、连片改造、提容改造等方面,边实践、边总结,高质量地腾挪集聚。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宁波累计新增近1.02万亩的工业用地,共推进75个区块改造提升,涉及改造面积1.5万亩,预计可新增建筑空间1460万平方米。
而这仅仅是开始。按照计划,宁波将以工业集聚区规划为引领,力争通过3年时间,形成具有宁波辨识度、标杆示范性的新型工业集聚区体系。
在加快腾挪集聚的同时,宁波正通过强群固链、兴企提能,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强群固链上,宁波不断加快构建“链长+链主”高效协同机制,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361”万千亿级产业现代产业集群和一批标志性产业链。
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在兴企提能上,宁波不断深化企业“四上”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关节节点控制企业和“新物种”企业梯队,力争培育更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宁波发展的底盘。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锻造“勇扛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产业硬实力。
目前,宁波正加紧制定《宁波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奋力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实施方案》《宁波市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宁波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随着一套“组合拳”的落地,宁波将不断集聚新发展动能,聚焦新制造模式,巩固新竞争优势,完善新治理体系,不断交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高分答卷,见证宁波制造的华丽蝶变。
记者 殷聪
本文来自宁波晚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