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在苏州盛光材料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细如发丝的铜线在操作台上向前飞快“奔跑”,电脑屏幕上不停跳动着导电率实时数值。这不是普通的铜线,由于“穿”上了一件透明的石墨烯“外衣”,它具有比贵金属银更强的散热和导电功能,正成为半导体、电子信息及5G通信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炙手可热的“角逐点”。
2020年,海归博士后夫妇马宇飞、吴琼被昆山市淀山湖镇的临沪优势和优美风景所吸引,在当地安家落户。一直有创业想法的吴琼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依托自己曾在美国某物理实验室从事石墨烯项目研究的出色成果和丰富经验,开始尝试梳理众多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努力让“试验数据”转变为“产业数据”。
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曾因其“问世”产生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入选工信部、国资委联合印发的第一批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然而,作为世界上已知最薄、最坚硬、导电性和导热性最高的纳米级别材料,石墨烯一直存在制备难题,如何应用到电子器件上,是世界级科研课题。
“目前国内同行的石墨烯铜线是将石墨烯长在铜箔上再压块、切丝,加工中可能破坏石墨烯的完整。我们想一气呵成,让石墨烯均匀附着在铜线的表面,保证石墨烯高纯度,使导电性能更加优越。”吴琼说,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创新性地利用全新开发的碳源配方,在低温下使其聚合成一系列结构可调控的单层石墨烯材料,成功掌握高效率、低成本、大规模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并使产品应用场景从单一的片状散热扩展到热管、均热板、导线、石墨烯铜粉等多个领域。
技术上的一点小突破,意味着行业的一场大变革。
“拿手机无线充电器来说,一般效率约85%。假设电导率提升5%,相当于损耗从15%降到10%,减少了1/3,也意味着充电线圈的功率放大了1/3,意义重大。”马宇飞说,市场上普通的铜线价格每公斤约70元,而导电性能更好的日本单晶铜仅原材料就要800块钱一公斤,二者几乎云泥之别。
不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技术并不是“万能钥匙”。对“技而优则商”的吴琼夫妻来说,巨大的投入、琐碎的事务和难以预知的风险,每一项都是他们创业路上的“拦路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颗粒无收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吴琼说,创业最初的几个月花光了几百万元,一度把房子都抵押了,资金还是跟不上。
“好在淀山湖镇政府一直给予我们信任和支持,在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依然选择无条件给予最大力度的帮扶。”吴琼说,当地相关部门不仅免费提供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代办公司注册业务,而且积极帮助申请各种支持政策,助力成功申报“姑苏领军人才”,获得200多万元的项目支持,在让他们轻装上阵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奋勇前行的信心。
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盛光材料还结合下游客户实际应用场景,针对电机的电流绕组之间绝缘需要,在实验室自研生产装备,为石墨烯铜涂覆环保水性绝缘漆,制作成漆包线,使其可直接应用于工业电机、家用电器、手机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制造领域。
从一开始只能在实验室生产出30米,到如今一次性可生产出2万多米……伴随着不断拉伸的石墨烯铜线长度,盛光材料的产品生产线也在不断延伸,行业地位持续提升。多家国内手机头部厂商和其他电子行业企业或通过专利搜索、或通过圈内介绍等形式,主动找到盛光材料,进行定向样品试生产,为企业正式大规模投产攒足底气。
目前,盛光材料拥有了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正在产业化道路上大步前行。“纵观当前我国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大部分都是材料问题。”马宇飞说,盛光材料将扎根淀山湖畔,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坚持基础研究和产业运用两条腿走路,努力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以材料变革驱动行业变革、促进产业升级。(苏报融媒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周函 文/图/视频)
本文来自引力播移动端,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