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573412416Y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2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开展技术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承担科技研发、产品产业化与成套技术开发、技术支撑服务工作 |
|||
住 所 |
重庆市北碚区方正大道266号 |
|||
法定代表人 |
袁家虎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费来源 |
非财政补助(上级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62.89 |
537.37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
1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 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执行本单位章程的情况 认真执行我院的章程,坚持以“开展绿色智能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发展”为宗旨,开展信息、电子、通讯、高性能计算、智能技术研究;智能制造、仪器仪表、探测与传感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自动化研究 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保装备、环境评估技术研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演化机制研究;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培养、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 相关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 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 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承担国家相关部委、中科院、地方相关部门等科研技术项目任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 (一)科研业务活动 1.河库生态智能化技术方面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工业废水处理过程的电子流动力学及智能化调控原理与方法”首先在微生物-电极界面实验方法上实现突破,阐明了微生物电极界面电子流路径分析原理,构建了双阴极电解池标准化实验装置,提出了脉冲-开路伏安法,准确测定微生物电极极化曲线并解析电极过程内阻分布,在微生物电化学计量学关系研究和微流道微生物电极传质控制分析方面的工作在稳步开展。 完成了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全要素调查;搭建了三峡水库消落带数据库框架;提出了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演变暂态特征;完成了消落带岸线保护及利用情况评价;构建了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发了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建成土壤、微生物样品库和动植物标本库;初步构建了三峡水库消落带本底基础空间数据库;完成消落区全景高清遥感影像航摄。 围绕流域水旱灾害预警预测的重大需求及科学问题,系统识别了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水利工程调度等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演变机制;研发了流域多尺度(短临、中长期、长期)的径流模拟及预报预测技术。 在四川盆地的德阳、荣昌和重庆城区开展了大气环境的强化观测,分析了上述地区二次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来源特征,解析了形成途径及驱动因素。研究了低温、高湿和静稳条件下PM2.5污染的发展过程,确定硝酸盐的液相生成和有机物的一次排放是上述区域PM2.5污染发展的主控因素。 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详细阐述了河湖库缓集区的定义、面积估计和修复模式,以及发展了多种生物质基材料或纳米材料用于河湖库缓集区的定向污染修复。 针对内蒙古复杂地形,开展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优选、雷达资料同化关键技术、针对降水、温度、风场、冰雹的客观订正技术研究以及精细化数值预报的检验评估技术研究,发展并建立集雷达资料同化、模式预报、客观订正和检验评估为一体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 2.碳基光电探测器方面 研制晶圆级单晶石墨烯薄膜,转移后的单晶石墨烯载流子迁移率超过28000 cm2/(V•s),打破了长期以来利用单晶衬底生长单晶材料的局限,扩展了对材料外延基础理论的认识; 建立了石墨烯材料在光电材料领域应用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红外探测等器件应用验证; 完成了感算一体化室温红外成像探测单元器件设计加工,形成了阵列探测器的流片版图; 在GF创新特区首批探索基金攻关项目支持下,针对高机动平台的可靠高速通信难题,开展了光-太赫兹一体相控阵通信技术研究,研制光-太赫兹一体化相控阵蒙皮和通信试验样件,实验室内成功实现4K高清视频传输,速率达到10 Gbps; 针对水下环境高精度测量需求,突破水下激光雷达相干探测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试验样机并开展水下试验,获得水下目标距离点云图,探测距离优于15米; 超大蛋白质机器结构分析前沿技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发展了太赫兹纳米近场多层结构介电分析模型,建立了单生物分子层水平的生物膜亚表面分析技术,并实现了单分子水平的蛋白-DNA复合体的太赫兹光谱成像检测。 3.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方面 边缘智能技术及应用:提出了系数位置感知的低密文膨胀率同态加密方案;提出一种渐进重初始化和自适应错误驱动学习方法;提出了低计算代价的免伪逆宽度学习系统;提出了抗噪声环境的多智能体竞争的鲁棒神经动力学模型;提出了误差反馈指导的多智能体行为协同控制方案;研发面向异构嵌入式芯片的端-边-云大数据智能平台,形成多类围绕智能终端的应用,在冬奥会、机场、边防、智慧农业等领域进行了适配验证和应用;参与完成“边缘计算+”白皮书,牵头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GB/T 4139;3-2022); 突破了高亮度数字像源设计与关键器件制备、光学自由曲面规模化制造与检测以及轻量化信息融合与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开发了具有增强现实显示功能的抬头显示(AR-HUD)汽车仪表。研制的车载AR-HUD在企业开展了示范应用,协助合作企业建立了AR-HUD规模化制造生产线。 智能化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基于信息系统的后勤保障能力建设需求,探索自动识别与信息采集技术、加密通信技术、在线监测技术等物联网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典型装备实施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方法、途径与策略,针对仓库、物资和车辆研发适配性能好、适用范围广、应用成效明显的智能化装置,实现3类典型物联网装置研制,并构建功能齐备、实时监测、反应迅速、智能联动、接口通用的智能感知平台,实现典型设备的快速接入、智能识别、智能规划与可视化管理。 空间增材制造技术:通过复合能场原位调控成形过程,显著提升空间大型结构在轨增材制造结构单元的力学性能;在高精度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基础上,形成碳化硅/铝材料的高致密度成形工艺。 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基于局域液/固界面薄膜可控介电击穿机制,设计固态纳米孔制备仪器,可实现单孔或阵列纳米孔加工制备,单个纳米孔成孔时间小于1s,加工薄膜厚度 0.35-200 纳米,加工行程达 25cm×25cm,入选 2022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目录;提出玻璃微管和薄膜表面距离极小电容电路检测技术; Cxcl12b/Cxcr4a调控脑血管再生,通过高分辨率活体实时成像发现新生脑血管生长具有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是由趋化因子Cxcl12b-Cxcr4a决定,该发现从机制上解析了脑血管再生过程中如何避免无序的血管生长,为脑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参考;抗耐药性创新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前研究,在抗菌、抗癌新药及相关靶向药物递送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构建纳米药物增强对心血管疾病的靶向治疗:构建MG53蛋白仿生纳米药物增强对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构建活性氧响应性Irisin纳米胶束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靶向治疗;构建炎症趋向性Irisin仿生纳米药物用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响应性纳米颗粒用于肺损伤的吸入治疗及其研究。 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开展可印刷柔性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技术研究,研发了高效率的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基于交叉卤代小分子受体结构创新,将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到19.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科教融合 1.加强导师和教师队伍建设。新增全职导师50人,其中博导23人,硕导27人。目前,重庆学院共有在岗导师133人,其中博导57人,硕导76人,导师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开展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指导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022年,共有在学研究生72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籍研究生共221人(包含外籍留学生9人)、联合培养研究生共482人、客座研究生共79人。与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完成新一届本科菁英班遴选。三所高校的菁英班已正式招收四届本科学生,共开班12个,共计招收本科生近360人。 2.第一轮重庆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通过终期验收,绿智新材、智能生态环保、智能汽车三个学科群获批第二轮立项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群”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传统优势学科的赋能作用。 3.配合国科大完成第五轮学科评估信息核查,完成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完成4门课程《光学系统设计》、《微纳加工技术》、《增材制造》、《智能制造创新实验课》的验收工作,修订完善2门课程《群体智能系统》、《格基同态加密及其应用》的课程大纲。 4.课程教学有序开展。制定发布了《2022-2023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研究生科学前沿讲座”开展集中教学,全院共开设60次课,共120学时。 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构建大型水库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提出了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评估的框架和技术流程,形成了指导各国政府开展水库温室气体核算的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水淹地章节,在国际组织中发出中国声音,科学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的质疑。 (二)发展了基于孪晶衬底的高质量单晶石墨烯制备技术。成功制备了出晶圆级单晶石墨烯薄膜,转移后的单晶石墨烯载流子迁移率超过28000 cm2/(V•s),打破了长期以来利用单晶衬底生长单晶材料的局限,扩展了对材料外延基础理论的认识。 (三)边缘智能技术及应用。突破边缘智能数据安全、轻量级计算、国产异构芯片适配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多类围绕智能终端的智慧应用,在冬奥会、机场、边防、智慧农业等领域进行了验证和应用。 (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效益。推动完成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跨领域面部特征解析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云从科技集团公司”于2022年5月27日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我院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中科超容”增资扩股,实现融资1420万元,目前公司估值达2.5亿元;中科德馨环保公司完成LL-IIS型BOD-Q水质测定仪量产,BOD在线检测样机已研制成功,各型号仪器销售总额超百万。研制的车载AR-HUD产品型号EP40,获得企业19万台套的批量化订单,帮助合作企业实现了技术零基础到量产产品的转变。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面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成绩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有: (一)领军人才不足,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领域方面的领军人才严重不足。 (二)重大科研项目竞争能力不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自主部署科研项目不足。 (三)研究生指标较少,满足不了科研教学需求。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无。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 效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情 况 |
无 |
填表人: 陆小鹏 联系电话:18223190512 报送日期:2023年05月18日
本文来自重庆市科学技术局,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