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APP上呼叫网约车,出现在面前的很有可能是一辆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一路上,汽车自动识别道路情况,方向盘自动转向,最终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这样的场景就出现在北京亦庄的街头。
雁栖湖畔,一个周长近1.4公里的巨大环状结构格外引人注目,从空中俯瞰好似一个巨型放大镜。这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怀柔区供图
眼下,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正在不断涌动着创新活力,加速展现它的另一面——科技创新之城。
2021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北京将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
在新时代发展征程上,北京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五子”之首,贯穿于“五子”联动全过程,为首都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石底座。今年一季度,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34.7亿元,增长12.0%。这一数据再次证明,科技创新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硬核”驱动力。
“三城一区”崛起 勾画北京科创新航图
“三城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区块链、集成电路设计融合发展生态集聚区;怀柔科学城“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项目土建工程全部完工;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形成;亦庄加快建设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的GDP。
在怀柔科学城,一座座“大国重器”拔地而起,目前已进入建设与运营并重阶段。今年3月14日,雁栖湖畔的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意味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
到2025年,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成运行后,将会产生世界上“最亮的同步辐射光”,它的亮度比太阳亮度高1万亿倍,为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提供了平台。“通过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我们可以看到纳米级物质的变化,并可以实时地、原位地跟踪变化。这对于新材料和高档材料的深入研究有很大帮助。”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介绍说。
不仅有“最亮的光”,怀柔科学城还“装”下了整个地球。
能对地球的过去进行反演、对现在进行观察、对未来进行预测……去年10月17日,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成为了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正式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随着怀柔科学城29个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项目陆续建成,这片生机勃勃的科学热土,正向着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发起冲击。
在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一批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不断在这里涌现。“我们突破了常规PCR检测时间限制,在保持PCR核酸检测性能优势的同时,媲美抗原检测报告时效。”前不久,未来科学城生命谷入驻企业北京卡尤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尤迪生物”)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联合研发的甲、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获批上市。
“这是目前业内检测时间最短、得出结果速度最快的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产品,搭配闪测系统,可实现‘1分钟加样,30分钟看结果’。”卡尤迪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可助力发热门诊、急诊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还能为临床提供迅速、准确的呼吸道病原体鉴别诊断结果,实现呼吸道感染的精准诊疗。
勇闯科技“无人区”、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三城一区”有力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年来持续做强战略“长板”,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光电子、生物技术等领域持续占先;不断弥补关键“短板”,力争在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通用型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数字经济领航 树立全球发展“北京标杆”
走进电子城IC/PIC创新中心的光电芯片封测验证平台,记者看到,指甲盖大小的光电芯片通过显微镜被放大了几百倍并显示在屏幕上,工作人员正在专心致志地对芯片的性能进行测试。“光子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支撑技术,正在成为当下各国争相布局的前沿产业,这也为我国相关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北京电子城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孙洪兰说。
研究人员演示操作光电芯片封测验证平台。 张元摄
近年来,北京提出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其中,芯片集成电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关于促进高精尖产业投资推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抢先布局光电子等领域未来前沿产业。这一年,在东北四环和五环之间,曾经的燕东微电子6寸晶圆制造厂,经过改造成为电子城IC/PIC创新中心,为更多创“芯”科研团队和企业提供成长与腾飞的空间。
电子城IC/PIC创新中心所在的酒仙桥地区是国内最早的电子工业基地,见证了北京数字经济的不断成长。从上世纪90年代率先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领军企业的“1.0先行先试”阶段,到创新驱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2.0创新发展”阶段,再到如今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本”、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的“3.0标杆引领”阶段,北京数字经济实现了逐级提升的跃迁式发展。
数据显示,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8719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1.7万亿元,占GDP比重由35.2%提高到41.6%,年均增速达10.3%。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破万亿的地市级区县。其中,海淀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50%。可以说,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然而,这些数字背后也有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确保光电芯片能够正常使用,在推向市场应用前,需要对芯片进行封装和测试,这是集成电路产业链里必不可少的环节。”孙洪兰向记者解释,封测验证是目前光电芯片产业化最急迫的一个短板,尚未形成封装和测试的标准化,大型封测厂难以为新需求提供定制化封装方案研发和试样加工。这是摆在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面前的一大“拦路虎”。
去年,电子城光电芯片封测验证平台建成,为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孙洪兰介绍,平台可为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封装测试验证服务,使其快速实现从原型到产品的跨越。“封测验证是距离产品成型最近的一个环节,推动产业发展效果明显,通过封测验证助力快速产品化,容易在北京快速形成光电芯片产业聚集。”她说。据了解,今年,光电芯片封测验证平台已经进入了平稳运行阶段。
体制改革助推 北京创新加速“开花”
材料是诸多行业“卡脖子”问题的症结所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作为石墨烯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前沿材料的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北京市科技攻关机制探索的“试验田”,一系列支持新材料长期研发、给科研人员减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赋权创新政策在这里试水。其中,科研经费“包干制”的试点就极大地为科研人员进行了“松绑”。
2022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发布了《北京市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方案》,其中明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科技新星计划专项和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科技专项三类项目纳入“包干制”试点。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专项“包干制”试点单位。
试点落地后,研究院不再需要把每一个项目都向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进行申请,也不再需要单独编制预算,而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研究院可以根据科研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经费,不再被繁琐的审批环节“捆住手脚”。“‘包干制’的实施赋予研究院更高的研究自主权、经费使用权,让研究院可自行制定优势方向,持续深耕,也让我们摆脱‘写本子、做预算’的枷锁,专注于科技攻关,加速技术成果产出与工程化进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松绑+减负+赋能”,近年来,围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北京市积极开展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聚焦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痛点”“堵点”“盲点”,出台了一批有温度、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在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上,建立了“北京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推行项目材料网上报送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实现项目和资金管理全流程“在线办”,减少信息的重复填报,课题任务书报送数量压减67%,办理时限由最初的35天压缩至14天。
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北京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2022年,北京每天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达293家,相当于不到5分钟就诞生一家科技型企业,这是2012年的3.8倍。独角兽企业102家,居全球第三,是2015年首次统计时的2.6倍。还开通了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直通车’,留学归国及外籍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2%。”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说。
2023中关村论坛召开在即,京华大地正在不断升腾着科技创新的激情。北京作为首都,将胸怀两个大局,自觉站在“国之大者”高度,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本文来自人民网-北京频道,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