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技园区,探访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感受科技魅力。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政务新媒体推出《近距离》专栏,带大家通过实地探访,与高科技进行亲密接触。今天,我们来到第十四站: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蜂窝状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信息电子、能源、环保、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北京市最早批准、由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坐落于北京自由贸易区科技创新区核心园区——中关村科学城翠湖科技园。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院成为北京市科技攻关机制探索的“试验田”,为石墨烯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专注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
石墨烯产业在中国发展较快,目前国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石墨烯研究队伍,以及超5万家石墨烯相关的企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在国际上位列“第一方队”,在石墨烯材料制备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国内石墨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产业公司以小微、初创型企业为主,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面向市场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也参差不齐,对核心竞争力技术关注不够,对未来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在介绍“一体两翼”时提到,“一体两翼”指的是在统一的目标和意志下布局石墨烯新材料与装备的研发、生产与市场。研究院与公司依靠各自优势,互相配合、各有侧重,积极利用市场和资本力量,全方位推进石墨烯新材料的产业化落地工作。
“与传统研发机构孵化多个产业公司的不同,在‘一体两翼’模式下,公司是研究院唯一的成果转化平台,也是研究院的利益代言人。”刘忠范说。
谈到产业公司创新之处,刘忠范表示,“两翼”人员组成不同,业务方向也各有侧重,通过沟通协调机制来保障高效运转,未来目标则是将研究院打造成公司的研究中心,通过市场化的目标牵引,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体两翼”助效能提升
也正是在“一体两翼”模式的推动下,近年来研究院快速发展,在科研和产业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科研方面,BGI拥有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石墨烯研发团队,以及国际顶尖的石墨烯材料、器件和应用研发实验室,并与多个企业、高校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以石墨烯材料为基准,研究院推出了一系列全球领先的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装备与工艺包。例如蒙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就是一款轻质、柔性、长效稳定的新型纤维材料,实现了在相关装备上的重大应用突破,并实现了稳定供货,最近该材料顺利实现风电叶片样机吊装,未来可大规模应用在风电除冰等民用领域。
市场方面,依托研究院前期技术攻关与积累与公司专业化市场运营,相关材料产品相继进入华为、中车、金风科技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据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许莉介绍,2022年公司实现全年营收6000余万元,较2021年提升超过5倍,已经驶入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体制机制共同创新
研究院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背后,一条“前瞻布局、聚焦资源、稳定支持、充分赋权”的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已经凸显。
新材料攻关既需要长期专注、也需要聚焦资源、前瞻布局。北京早在2010年就开展石墨烯技术布局,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优势科研单位开展基础研究,为后续科研工作高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北京市政府大胆创新,与北京大学共同支持中科院院士刘忠范牵头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以“石墨烯材料引领世界”为宗旨,开展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及工程化攻关。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2018年10月,研究院完成建设,正式挂牌运行。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北京于2021年开展科技专项“包干制”试点,围绕定点机构的专项“包干制”,以成果为导向,充分赋权机构开展技术攻关,让研究院可自行制定优势方向,持续深耕。也让科研人员摆脱“写本子、做预算”的枷锁,专注于科技攻关,加速技术成果产出与工程化进程。
目前,研究院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专项“包干制”试点单位,并已获得连续2轮支持。2023年3月,研究院首轮“包干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结合各项技术攻关成果及产业化成效,综合绩效评价优秀。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新材料和智能制造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前沿新材料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落地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和难点。未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持续在突破关键技术上下功夫,在机制创新上求突破,切实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强化需求牵引,畅通前沿新材料成果转化发展之路。
本文来自创新创业中关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