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涂料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王立平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建议》。
王立平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鲜明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决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将创新视为化解困难的“金钥匙”,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民营企业具有理念优势、活力优势,从明确的产品需求和定位出发,研发动力强、转化效率高、管理运行的机制灵活,能够不断催生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并积极作用于后端创新。”王立平说。
“近年来,民营企业已具备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的自主研发能力。”王立平举例说,2022年9月7日,全国工商联举办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发布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其中就涌现出一批敢于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自立自强的民营企业,他们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自主研发,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难题。如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掌握了光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光纤预制棒,让中国摆脱光通信发展困局,结束国外垄断,让中国光纤网络建设成本降低70%,推动宽带中国、网络强国、5G+双千兆网络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一大批‘小巨人’企业的涌现,为解决卡脖子难题也提供了技术支撑。”王立平说,据统计,这类企业的销售总额、专利成果是其他中小企业的2倍以上。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工信部相继公布了三批共计492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榜企业重点涵盖了制造业中各个需要“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细分领域。
王立平表示,民营企业要担当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角色,还存在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研发系统性布局的能力不足,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
为此,王立平建议: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原始创新,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储备。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投资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在机构运行管理中的决策投票权,参与共同布局重点研究方向。鼓励企业投入科研团队,全职参与到国家实验室的重大项目研究工作中。鼓励企业在知识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投入技术成果参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工作。
二是支持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能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要彻底解决我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其他创新主体联合攻关”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视角下的科技领军企业,不再是单纯以市场化方式和由经济效益驱动而开展创新活动,而是需要站在国家政治使命的高度。发挥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升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其他创新主体科研力量实现产业升级。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战略布局,提升产业引领能力。在国家研究制定与战略产业相关的重大科技项目时更多吸纳来自企业的专家参与决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管理机制,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源头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开展面向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是优化民营企业创新生态,促进企业成长壮大。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采取前期资金投入、后期补助等方式,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的民营企业给予扶持,鼓励民企探索技术前沿和“无人区”。拓宽民营企业关键信息获取渠道,引导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点战略工程项目供应链建设,为民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五是夯实民营企业人才根基,助力吸引一流科技人才。在推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中,要把科技人才放在最优先位置,努力在民营企业中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畅通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鼓励更多科技创新者创业投资,构建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建立企业内科技人才职称评定与社会化人才评定互通互认机制。关注来自民营科技企业战略科学家的贡献,鼓励从民营企业中推选工程院院士。
六是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引导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权益,使他们敢于对未来前瞻性技术进行投入,带领企业占据行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积极宣传优秀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优秀事迹,激励其他企业家殚精竭力、争创一流,带领员工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人物名片
王立平,1980年生,宁夏中卫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王立平2002年于宁夏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8年10月-2009年4月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皇家学会访问学者;2012年3月-9月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高级研究学者。2010年-2015年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历任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年9月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他长期从事特殊和苛刻环境下服役材料多因素耦合损伤、表面多途径延寿设计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初步完善了强韧与防护一体化功能薄膜/涂层体系,建立了薄膜多尺度强韧化设计、微结构调控方法和苛刻环境下的延寿技术,他带领团队研制的系列功能防护涂层材料成功应用于中国空间站、航天涡轮动力、特殊发动机、飞行器、海洋工程和涉海装备、水下型号及四代核电等。
为了打破高端海洋重防腐涂料技术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王立平团队自主开发了石墨烯改性的海洋重防腐涂料、导静电防腐涂料、核电反应堆以及耐海水防腐涂料和航天航空涂料等8大系列防腐耐磨涂料。通过多方合作,这些产品已在国家电网输电铁塔、多功能海洋平台、大型石化装备等国防装备领域大规模应用,也成功应用于航天动力、航空传动以及海洋工程与装备等苛刻环境下的关重件和构件。
目前,王立平团队所在的海洋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已承担了973项目、国防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70多个重要课题,并为跨海大桥钢管桩防护、军用和民用海洋工程装备、深海钻井平台、岛礁建设安全保障装备、海洋油污处理等研发了一系列关键材料。
此外,王立平研究员长期从事特殊和苛刻环境下服役材料多因素耦合损伤、表面多途径延寿设计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初步完善了强韧与防护一体化功能薄膜/涂层体系,建立了薄膜多尺度强韧化设计、微结构调控方法和苛刻环境下的延寿技术。研究成果在航天航空、海洋工程与装备等高技术领域获得成功应用。
王立平发表SCI论文超过150篇,论文他引次数4600余次。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科学探索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杰出青年学术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银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象,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涂界)
本文来自涂界,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