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目前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素来有着“新材料之王”的美誉,甚至有科学家预言它将“彻底改变21世纪”。
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墨烯研究院)就是一家以服务重庆市石墨烯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整合石墨烯材料应用领域的先进技术,致力于石墨烯材料应用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石墨烯应用产品研发、石墨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石墨烯项目和企业投资,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公司。
广交“朋友”
让石墨烯科研更有“活力”
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海智工作站(以下简称石墨烯工作站)的成立,为引入海智人才、推动石墨烯材料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有着很好的配套政策和机会,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中心主任、重庆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史浩飞说。曾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他,怀着一腔热情回国来到了重庆。
作为我国石墨烯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史浩飞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石墨烯材料与光电器件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集中攻关,形成了石墨烯材料制备、微纳加工工艺、光电器件关键技术体系。
2022年4月,史浩飞带领团队在石墨烯材料制备上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在非单晶衬底上生长石墨烯。如果把石墨烯比作“庄稼”,衬底就是石墨烯生长的“土壤”,“人们常说好土壤才能种出好庄稼,但我们通过努力,让不好的‘土壤’也能种出好‘庄稼’!”史浩飞表示。他们的这一突破打破了学术界“多晶衬底生长多晶石墨烯、单晶衬底生长单晶石墨烯”的传统认识。从此,衬底处理时间从过去数十小时大幅缩短至十几分钟,在降低规模化制备成本的同时,保证了石墨烯的性能,将有效推动高质量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
海智人才的加入,使得石墨烯研究院的科学研究更具“活力”。近年来,石墨烯研究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相关研究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开放+共享”的思维,采取“能出能进”的动态管理,引进海外人才领军团队5个、人员30余人。
孵化“成材”
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我们是企业化运营的高端研发机构,兼具企业化的科研院所与科研化企业双重特征,定位为科技创新孵化器,兼具众创空间功能。”石墨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2018年7月,在西部科学城落户的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超容),就是由石墨烯研究院孵化成立的。
中科超容由曾任职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能量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的海智人才刘双翼博士创建。“中科超容作为一家科创企业,在创业初期曾面临资金压力较大、生产规模较小等系列问题,正是科学城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与人才政策让公司获得了发展的信心,留住了人才,使得我们以及类似的科创企业得以更快更好地发展。”刘双翼说。
如今,中科超容的研发团队在高效能量收集、存储、转化器件以及相关材料等核心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拥有性能领先全球的超级电容产品及其全部知识产权。其生产出的3.2V纯动力EDLC超级电容为全球首款,未来可广泛运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像这样既是行业技术领跑者,又贴近市场的石墨烯企业,在石墨烯研究院并非个例。石墨烯研究院围绕石墨烯材料应用,投资710万元,开展孵化项目3个;出资1200万元,孵化成立企业4家,吸引外部现金投入7879万元;通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基于石墨烯的早期肺癌便携式诊断仪等为国内首创产品。
面向石墨烯未来
海智工作持续发力
石墨烯工作站成立以后,石墨烯研究院持续发力引入海智人才,加大海智工作力度,联系了曾在新加坡从事碳晶体及有机半导体光子晶体生长研究的冯双龙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教授李刚、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分子功能材料中心主任德国马普学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所长冯新亮等海智人才合力构建集科学创新、要素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为一体的石墨烯产业创新链。
此外,石墨烯工作站还将召开石墨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加强与海智人才的沟通交流,已邀请多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参会或作报告,同时举办项目路演活动,实现以赛为媒,搭建资源互补和技术合作平台,疏通社会资本及政府基金与项目链接的通道,推动碳基电子产业健康发展,深化产学研用资各要素在创新创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优质创新项目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文来自重庆市科协,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