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发挥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广东省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做客南方会客厅时表示,加强与高校的联动配合,是健全省实验室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优化二者共同攻关重大科研任务的组织模式、完善科研人员的双聘机制、优化博士研究生布局、提高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水平,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双轮并驱”
南方日报: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将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对广东基础研究发展,有怎样的观察和感受?
张锦:广东采取了许多有力的举措来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例如,将2022年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企业通过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做兴趣驱动的基础研究。这些都为广东打造重要原始创新策源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卡脖子”问题在哪里?企业最清楚,一线最清楚。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是要在从“0”到“1”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有突破。要实现突破,必须把各方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问题导向的有组织的研究。省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都是能够突破“0”的有力抓手;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企业则擅长应用基础研发。以上三个方面,广东都做了科学布局,可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走,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双轮并驱”。
南方日报:广东应如何更好融通高校资源,进一步健全实验室创新体系?
张锦:2017年以来,广东已分三批启动建设10家省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积极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充分整合共建单位资源,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发挥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加强高校与省实验室之间的资源融通,是进一步健全省实验室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
具体来看,有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坚持“同题共答”,优化高校与省实验室共同攻关科研任务的组织模式,实现“1+1>2”的效果;二是完善科研人员在高校与省实验室之间的双聘机制,促进多元化、制度化;三是优化博士研究生布局,加强高校与省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四是强化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提高成果产出效率。
打造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南方基地”
南方日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确立了“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的未来发展理念,南北各有什么优势?如何有效互补产生最大合力?
张锦:深圳具有突出的区域与产业优势,为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提供了广阔天地。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有着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等优势。南北联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增量价值。我们希望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打造成为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南方基地”,把北大的学科优势和深圳的区域与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的“问题”转变为学术研究的“课题”,推动教育链、学术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
北大深研院正致力于打造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区域产业相耦合的北大深圳校地协同创新共赢体,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接下来,我们将努力构筑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打造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新平台,建设扎根湾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新引擎,探索前沿领域、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范式,让创新要素与一线企业的结合更紧密。
南方日报:作为主导未来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新兴材料,如何推动纳米碳材料应用发展?
张锦:纳米碳材料是具有特殊结构和新奇物理化学特性的碳同素异形体,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富勒烯、石墨炔等。由于不同纳米碳材料发现的时间先后不同,应用情况也有所差异。石墨烯是2004年发现的新型纳米碳材料,它同时具备优异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质,有望成为主导未来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新兴材料。目前,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石墨烯电热、石墨烯导电添加剂和石墨烯防腐涂料等产品。
虽然我国在纳米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突破。制备决定未来,要实现纳米碳材料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制备上做文章,做到真正的量化生产。
本文来自南方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