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Al)的快速发展,其相关的电子器件朝着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这就对环氧(EP)材料的阻燃、力学和导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EP材料有质轻、机械性能高、成型加工性好、化学稳定和成本低等优点。然而,EP材料易燃,同时EP自身导热系数(λ)很低,无法满足微电子封装材料高功率化、高密度化和高集成化的要求。另外,在EP材料中添加过多的阻燃剂和导热填料会造成EP材料力学性能的恶化。因此,如何同时提高EP材料的阻燃、力学和导热性能成为当前科研和工业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近日,同济大学材料学院王正洲教授和南昆大宋平安教授在《CEJ》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 iron phenylphosphinate@graphene oxide nanohybrid enabled flame-retardant, mechanically reinforced, and thermally conductive epoxy nanocomposites”的文章(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40424)。为同时提高EP材料的阻燃、力学和导热性能,该课题组首先通过原位自组装的方法将苯基次磷酸铁(FeHP)负载在氧化石墨烯(GO)的表面,合成出FeHP@GO。其次,将FeHP@GO添加到EP中,制备出EP/FeHP@GO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2.0 wt% FeHP@GO使EP材料具有卓越的阻燃性能,EP/2.0FeHP@GO的UL-94等级达到V-0。同时,相比于纯EP,EP/2.0FeHP@GO的LOI提高了42.5%,PHRR和THR分别降低了46.2 %和23.5 %。另外,EP/2.0FeHP@GO的拉伸强度和导热系数相比于纯EP分别提高了32.6%和96.0 %。EP/FeHP@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为EP材料在5G和AI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图1. (a)FeHP@GO合成路线示意图;(b)GO,(c)FeHP,(d-e)FeHP@GO的TEM图片;(f)GO,(g)FeHP,(h)FeHP@GO的SEM图片;(i)FeHP@GO的EDX谱图
图2. (a)EP材料的LOI值;(b)纯EP和(c)EP/2.0FeHP@GO在UL-94垂直燃烧试验中的数码照片;(d)EP材料的HRR曲线;(e)EP材料的THR曲线;(f)EP材料的COPR曲线;(g)EP材料的TSR曲线;制备的EP纳米复合材料和以前其它文献报道的阻燃EP纳米复合材料在达到UL-94 V-0等级所需阻燃剂含量与复合材料相应的(h)LOI值的提高程度和(i)PHRR降低程度
图3. (a)纯EP和EP/2.0FeHP@GO残炭的数码光学照片图;(b)纯EP和(c-d)EP/2.0FeHP@GO残炭的SEM图片;(e)EP/2.0FeHP@GO残炭的EDX谱图;(f)纯EP和(g)EP/2.0FeHP@GO残炭的拉曼谱图;(h)FeHP@GO在EP材料中的阻燃机理
图4. (a)纯EP和各种EP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b)纯EP和各种E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c)纯EP和各种EP复合材料的拉伸模量;(d)纯EP和各种EP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e)纯EP和各种E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f)制备的EP纳米复合材料和以前其它文献报道的阻燃EP纳米复合材料在达到UL-94 V-0等级所需阻燃剂含量与复合材料相应的拉伸强度的提高程度
图5. (a)纯EP和各种EP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b)各种EP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提高程度;(c)制备的EP纳米复合材料和以前其它文献报道的阻燃EP纳米复合材料在达到UL-94 V-0等级所需阻燃剂含量与EP复合材料相应的导热系数;纯EP和EP/2.0FeHP@GO复合材料的(d)红外热图像和(e)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博士生陈强为该文的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作者简介
王正洲,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主要从事聚合物改性,聚合物材料的导热、阻燃、热解和燃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王正洲教授主持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科技厅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国际高水平SCI期刊上进行发表,其中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Nano Research, Composites Part B, Composites Part 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高水平一区论文。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1500次(其中2篇论文单篇被引用次数超过百次)。此外还获得省部级鉴定成果五项,申请发明专利十多项 (其中授权发明专利六项) 。
宋平安,南昆士兰大学农业与环境科学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研究学者(ARC Future Fellow)。博士期间师从浙江大学方征平教授从事高分子材料的阻燃研究,2009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1)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增强增韧、增容等高性能化和结构–性能关系;(2)新型高效阻燃剂和火灾预警传感器; 和(3)锂电池的火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迄今,主持包括4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项目和2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30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 Mater.、Matter、和Macromolecules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受邀在Prog. Mater. Sci.和Prog. Polym. Sci.等期刊发表综述论文。其中影响因子>10的80余篇,ESI高被引18篇,热点论文2篇;论文总引用11,000余次,H指数为67(谷歌学术);编写英文书籍章节2章;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目前担任Front. Mater.(2020 IF: 3.985)的副编辑、J. Nanomater.(IF: 3.791)的学术编辑, Compos. Part B: Eng.(IF:11.32)和J. Mater. Sci. Technol. (IF:10.32) 的编委。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40424
本文来自化学与材料科学,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