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步履铿锵,十年勇毅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菏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发生巨大变化的十年。
“十年来,菏泽在感恩中抢抓机遇,在攻坚克难中转型发展,干成了一批夯基垒台、蓄势聚能的大事要事,破解了一批长期存在、影响全局的瓶颈制约,经受住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后来居上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说。
这十年,菏泽扩总量、提质效,经济实力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78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77亿元,从全省第13位跃居第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40亿元增加到284亿元,从全省第12位跃居第9位,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跻身中游”的历史性跨越。在省级以上转移支付保持正常增长的前提下,自主财力实现较快增长,占总财力比重近3年提高8个百分点,“造血”功能持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强势突破,落后产能淘汰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4番多,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发展后劲更足,省级重点项目数量、质量和体量多年领跑全省,债券资金获批额度居全省前列。这十年,菏泽经济发展质效双升,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市之一。
这十年,菏泽强工业、夯基础,重点产业大崛起。十年来,菏泽市委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信心决心一以贯之、坚定不移。2019年10月,经过深入研究论证,菏泽市委聚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明确提出构建“231”特色产业体系,全面重塑菏泽产业发展新优势。纵览十年变化,从小作坊到产业园,从传统粗放到精细集约,从“捡到篮子就是菜”到“以亩产论英雄”再到“精准构建产业局部新优势”,菏泽工业总量不断膨胀、结构持续优化、能级稳步提升,后来居上的“脊梁”越来越坚挺、“底气”越来越充足。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营收突破5204亿元、入库税金162.9亿元,均翻了一番。生物医药由小到大、聚变增长,十年蓄力、三年成势,业态一流、产业一流、模式一流的菏泽现代医药港,建设不到3年时间已初具气象,形成了以医药港为龙头,定陶、鄄城、郓城、高新区4个专业园区为支撑的“一港四园”发展格局,千亿元级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呼之欲出。高端化工整体跃升,东明石化、旭阳集团、尚舜化工等企业实施一批技改项目,延链强链、提质增效,助推化工产业“老树发新芽”。特别是东明石化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烃(UPC)成套技术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提档升级,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大数据、石墨烯、5G微基站无中生有、快速膨胀,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奠定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这十年,菏泽闯新路、开新局,发展活力大释放。坚持破立并举、守正创新,化解补齐了一批机制性、体制性的矛盾短板,金融、科技、农村等领域改革齐头并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市直部门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等多项改革在全国创出经验,求变求新求进在菏泽大地蔚然成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突出,14家市属国企管理水平、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服务机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破圈断链”,高风险“担保圈”全部化解,不良贷款率从7.2%降至1.4%,一批骨干企业涅槃重生。鲁西新区成功获批,菏泽第一次在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方面走在全省第一方阵,必将为加快发展集聚更强势能、增添更大动能。
这十年,菏泽重品质、增能级,城市建设大提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洙水河、新万福河航道顺利通航;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通车里程近3年翻了近一番;牡丹机场、鲁南高铁建成投运,菏泽相继迈入“航空时代”“高铁时代”,日益成为“水陆空”全方位立体交通新枢纽,交通这个长期以来甚至前几年仍是菏泽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正日益成为最大优势。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市民文化中心、环堤公园、曹州古城等城市地标点靓菏泽,大学园区、职教园区、市级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容提质,长江路快速通道、雨污分流改造等基础工程加快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如火如荼,老旧小区改造、机关事业单位停车资源免费开放等赢得群众点赞,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大幅跃升。
这十年,菏泽补短板、塑优势,农业农村大变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全面发力。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商品粮调出量占全省1/4,粮食加工能力占全国1/7,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菏泽力量。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畅销全国,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培大育强。农村电商异军突起,淘宝村、淘宝镇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滩区迁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170万群众稳定脱贫,历史性高质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个菏泽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14.6万滩区群众彻底摆脱黄患苦,喜圆安居梦;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七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房屋错落有致、院落干净整洁、道路平坦通达,淳朴厚道的菏泽人有了更美更浓郁的“乡韵”“乡愁”。
这十年,菏泽惠群众、兜底线,人民生活大提质。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增长1.6倍。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领跑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家庭汽车保有量从26万辆增加到136万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36.1㎡增加到42.5㎡。城乡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体育、养老等各项事业明显提升。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牢牢守住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一排底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果断精准处置突发疫情,多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有力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这十年,菏泽抓保护、强治理,生态环境大改善。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37个百分点,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40%,发展方式不断向绿色低碳转型。黄河滩区白鹭栖息、万亩荷塘青莲溢芳、白虎天池风光旖旎,以“绿”为底色的自然风貌触目皆是,成为了一张张“生态菏泽”的亮丽名片。
这十年,菏泽铸忠诚、转作风,党的建设大加强。着力强化政治建设,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持续深化“红色工程”创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开展“五比五看”大竞赛,实施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加快转变,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气场持续升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激情全面迸发。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三不腐”,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放眼今天的菏泽,正处于加快后来居上的历史关口,置身在大发展大提质的火红创业年代,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利好。看“天时”,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省级新区全面赋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即将实施;看“地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基础积厚成势,交通基础设施等综合条件持续改善;看“人和”,“敢于发展、敢于领先、敢于提速”理念深入人心,“四三二一”总体思路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和火热实践。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在后来居上新征程中乘风破浪、再续荣光。再过一个十年,菏泽必将实现总量指标争先进位、部分指标进入第一方阵、人均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全新跨越。
“231”特色产业体系全面起势
近年来,菏泽提出加快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2”,就是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3”,就是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1”,就是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全力打造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精准点燃重点产业“引爆点”,以重点突破打破低层次平衡、带动全局发展。
经过持续努力,重点产业全面起势,具备了打造局部高峰的坚实基础。生物医药产业,近3年投资额年均增长64%,规上企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在全省区位商3年提高2.06、达到7.04,有望两年内形成千亿元级产值、4年后达到百亿元级税收。菏泽现代医药港已签约落地项目45个、总投资近140亿元,仅在建的23个项目就能形成5亿元税收,再过两三年,菏泽现代医药港的经济总量,就能发展成为一个县的经济总量,成为菏泽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增长点所在。
高端化工产业,炼化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全产业链实现整体跃升。突出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加快从油头向化尾延伸,策划了东明石化300万吨/年减油增化等16个重大项目。特别是重点谋划的UPC示范项目,可将原油直接催化裂解生产乙烯、丙烯,经国家发改委委托的专家组评审,一致认为该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目前已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未来5年,菏泽高端化工产业将达到4000亿元级,实现规模翻番,成为引领区域、辐射全国的化工“航母”。其他重点产业也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体量和质量层次都有了新提升。
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突破
菏泽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乡村,最大的潜力也在乡村。菏泽市把乡村作为最迫切、最有效的突破口,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力推进“五个振兴”,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突破,努力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路径”。
发挥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产业越来越强。以牡丹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形成产业集群,牡丹种植面积、芦笋深加工量和大蒜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芍药鲜切花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粮食产量十年来稳定在140亿斤以上,所有县区均为产粮大县。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7,蔬菜约占1/10,瓜果约占1/4,是全省、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互联网+现代农业”蓬勃兴起,“淘宝村”“淘宝镇”数量双双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农村电商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建设美丽乡村,农村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美丽宜居乡村安置区建成数量全省最多。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型小城镇融合发展,更多农民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行乡村夜话、白事一碗菜、文明实践银行等文明实践活动,乡风家风民风更加淳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系统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农民有了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
聚力增收致富,农民发展信心越来越足。全力推进基层“头雁工程”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归雁兴菏”行动,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260家返乡创业服务站,吸引40余万人才回乡建功立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菏泽市返乡创业经验做法,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2018年、2019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整合涉农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突出抓好10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各类要素加快向农业农村聚集。农民群众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宽,过去10年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陈新振)
本文来自大众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