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人而兴,产业因人而盛。“兴”,在意气风发、活力奔涌的创新创业者们;“盛”,于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成长生态体系。
“两湖”起笔,宏伟蓝图加快从“纸上”落到“地上”。核心区内,有在重大项目中攻关的建设者,有在湖畔绿道上慢跑的年轻人,有在孵化器里迸发的创新火花……青年之城、未来之城的特质愈加显现。
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乔俊杰表示,武进将积极抢抓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机遇,全力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标杆区、天下英才干事创业首选地”。西太湖作为“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将最大限度地聚焦新人才,切实营造“以创新创业者为中心”的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的首善之地。
创新创业新高地
创新之光引领“两湖”,关键在人。
“在许多关键领域,产品的竞争力不在于生产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先进,而在于人才和技术。”9月16日,在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召开的2022“引凤工程”创新营常州站活动中,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国成仪器(常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材的分享,引起了不少创业者的共鸣。
从北大毕业进入中科院研究所,再到荷兰莱顿大学攻读博士,董国材对高端设备制造情有独钟。在他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自主研发的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等设备,都是半导体行业基础研发必备的。一套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铝合金真空罐体装备,却能完成1000摄氏度高温下原子级的观测。
“目前已完成40多个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我们的目标是为中国半导体、石墨烯等产业的创新贡献中国力量。”董国材说,园区的产业生态越来越好,尤其是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常州西太湖,来对了!”
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实现产业化,这条人才引领路径,托举起“两湖”创新区建设。以石墨烯产业为例,近年来,西太湖累计引进和孵育相关企业超180家,诞生原创性石墨烯产品150余种、全球首创成果14项。一批领军型企业和人才奔跑在全球石墨烯产业前沿。
人才安居新归属
产业聚才、环境引才,西太湖正成为人才的“梦想主场”。不断完善的安居乐业“服务链”,为人才扎根构筑了理想栖所。
西班牙拉米纸业集团正在常州建设亚洲首家生产中心,参与项目推进的卡洛斯去年3月来常。在西太湖国际人才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工作人员教我学习中文、了解常州文化,我愿意常住在这里”。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西太湖国际人才社区突出人才安居、创业孵化、人才金融、产业集聚和社区服务五大功能。目前,一期50套公寓基本住满,70%的住客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科创人才。二期公寓正在规划建设中,更好地为外籍人士提供服务。
南面临湖、北面观园,坐落于“最美湖岸线”的蓝湾国际人才公寓正火热建设中,两栋高楼的脚手架10月底将全部拆除到位,12月底竣工交付,形成集“品牌公寓客房+开放共享空间+特色商业文化+运动活力场景+互动服务平台”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才港湾。“最近有好几拨运营团队前来考察,不乏国际知名连锁酒店运营商。”项目经理汪华栋介绍,该公寓占地面积1.12万平方米,采用一座4层裙房并连接两栋27层、30层塔楼的建筑形式,可提供600余套人才公寓及1万余平方米的公共配套空间。
“目前,这里的入住率大概在90%。我们会固定举办一些活动,如工商注册、法务咨询等。”从地产行业转型,“80后”严文玉以人才公寓为创业起点,创办江苏韮田创客空间有限公司。 自2017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帮助注册企业70家,为小微企业、文创团队和青年创新创业者们提供多层次的生活、创业需求。
人才服务新范式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如何以城市气质、城市温度吸引年轻人,实现双向奔赴?西太湖有系统谋划,更有实际行动。
武进区副区长、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徐俊表示,将放眼长三角及更大范围,构筑高品质的人才发展生态圈、高效率的创新发展生态链。园区今年将启动实施“新人才计划”,加强平台引才、产业聚才、高校育才,力争每年新增市级以上人才项目50个、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000名。
建设未来科学城,搭建平台聚智。加快推进常州大学全面发展、南医大常州校区筹建,引进南京大学未来学院等研究机构、研究生院,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布局中以国际先进技术转化基地,努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建设青年发展友好之城,打造磁场引才。按照YOD模式(青年需求为导向)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建好人才公寓、产业社区,为青年人才提供宜居宜业、活力多元的高品质湖湾生活,努力成为国际化最浓、平均年龄最轻、平均学历最高的新型开发区。
澎湃激情,时不我待;星辰大海,“后浪”沓来。
人才、产业与城市相融相成,“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将演绎精彩篇章!(吴燕翎 周健)
【喜迎二十大 领航中国 奋力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