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常州企业频频走入国际视野,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常州上半年新增国际标准数量创同期新高——
我国汽车灯光行业发布首个ISO标准,由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起草;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主导的IEC水冷却标准,填补了国际水冷系统空白;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的饲料机械ISO标准也于同期亮相。
标准意味着话语权。今年不是常州首次贡献国际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常州已累计主导7项、参与制定35项国际标准,涵盖机械、铸造、涂料、电力等多领域。让更多标准“走出去”,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常州为什么能?
技术为“引擎”
在国际标准的投票桌,技术始终是“硬通货”。
车灯表面的雾气牵动着技术人员的心。由于缺乏标准化应对方法,灯具起雾一度成为行业痛点。瞄准这项空白,星宇车灯技术团队研究攻关多年,率先得到国际认可——今年上半年,星宇车灯主导制定的《道路车辆—外部照明装置的防雾涂层—技术条件》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发布,填补了车灯防雾技术的标准化空白。
“标准发布后,有许多车企、涂料厂来咨询,想对标准中定义的设备进行采用。”负责该标准项目的星宇车灯技术中心吴晓兰博士说,在以日、欧企业为主导的车灯防雾涂料领域,中国企业的声音被有力传播。
一流企业做标准。让标准“走出去”的常州企业,多数已是技术领跑者。
博瑞电力坚持自主创新,深耕水冷系统研发十余年,牢牢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前瞻性地捕捉到国际标准的空白,到牵头制定标准,并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认可。企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作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星宇车灯,技术创新步履不停,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产品50项、有效专利1496项,仅灯具雾气问题就有一系列技术方案有望被推广应用,实现标准化。
把一项技术做到极致,是常州制造的隐形标签。目前常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在全国地级市领先,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81家。依托大批“技术能手”,常州有潜力更有实力成为标准输出者。
产业为“土壤”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这离不开强大的产业支撑。
国内每4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武进制造”。作为常州制造“名片”的机器人产业,强大的集聚优势与创新能力,让常州拥有了制定江苏机器人标准的能力。近年来,省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省首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标准联盟相继落户常州,大大增强了常州乃至江苏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常州拥有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首次成立的产业链标准联盟集结了30家成员单位,将攻克一批以关键技术指标为核心的标准。”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院长刘旭东说。
独木不成林。常州产业基础雄厚,种类齐全,为标准输出提供了肥沃土壤。多年来,常州围绕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布局标准化提升方案,制定各类标准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多次“出圈”的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企业已累计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23项。
常州轨道交通产业园获批建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园区龙头企业中车戚墅堰所主导的国际标准,有力提升了中国铸造业的国际影响力。
常州新材料产业在多个细分领域规模居全国第一,吸引了省石墨烯标委会来常落户,目前已递交多项国际标准提案,反哺产业成长。
制度为“催化”
近年来,常州始终把标准化作为质量提升的“牛鼻子”,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让更多“常州制造”在制度引领下迈向“常州标准”。
通过全面摸底、梯度推进、有序引导,常州促进工业企业大力开展标准化工作。目前,各区域板块在各级标准研制上全面开花、协同发展,全市已累计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40项、行业标准696项、省地方标准168项。最新的标准化“十百万”行动指出,未来三年内,要实现10家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新增100家企业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
以重大产业为抓手,常州积极指导工业机器人、工业和能源互联网、5G通信、碳复合材料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企业将创新技术和产品转化为标准,尤其支持领军企业捕捉国内、国际空白,帮助企业将ISO、IEC专家“请进来”,推动标准“走出去”。
政策措施不断加码。近4年来,常州市质量强市奖补资金奖励的标准化项目数稳步增长,2022年常州发布产业“30条”,明确提出加大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三类标准的最高奖励再提高,推动“常州制造”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常州发展成为世界标准的输出地,离不开深厚的技术、产业和人才积淀,未来还要引导更多常州标准加入到全球标准化行列,为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注入动能,为世界贡献常州智慧。”常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王竹林说。
□董心悦 常市监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