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工作意见相继出台,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框架体系构建完成,低碳赛道考验各地定力和耐力。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4%左右;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7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0%左右……”
4月,杭州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公布,对今后“双碳”工作提出目标,这是继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双碳’工作意见”公布后,首个公布的“双碳”工作“省会版”。
在杭州版的“双碳”工作意见中,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的降幅,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较全国目标要高出5个百分点。
就在杭州为“双碳”工作定目标、立规矩的同时,全国多个省市已经提出碳达峰的时间表。武汉市称2022年将实现碳达峰,上海、深圳、苏州、济南等城市提出提前5年,即2025年实现碳达峰。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更是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总量率先实现达峰后稳中有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等目标。
“双碳”已经成了地方经济抢占发展先机的新赛道。面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底层逻辑的重新定义,各地在低碳这个赛道上如何走,如何走好?
被低碳注解的底层逻辑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双碳’工作意见”正式公布。在这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纲领性文件中,对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时间节点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能源利用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及蓄积量等提出具体目标,并给出具体的工作方向。指出,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至此,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框架体系构建完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在“北大-青藤未来产业学堂(二期)”开学典礼上表示,按照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1年发布的年度报告,全球实现碳中和需要总投资至少131万亿美元。其中,我国目前的碳排放规模大约占全球的30%,那么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255万亿元,相当于每年要投资大约GDP的3%,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未来30年、40年、50年的时间,你找不到比碳中和更宏大的故事。将这个故事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就上升到界定文明形态的高度。”刘俏说。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赵新刚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依据乘数效应,绿色低碳经济的总体规模将有望达到数百万亿元,但因为没有考虑逆全球化、地缘冲突和新冠疫情等因素,这样的预测还难以科学刻画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动态演进趋势。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绿色低碳产业将会成为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其实,过去的二三十年,我国一直在为降碳努力。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透露,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就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这些试点从2013年陆续启动交易工作。2016年,福建作为第八个地区也加入试点。碳排放交易行业覆盖煤电、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造纸等高能耗产业。
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印发“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等文件。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到2021年底累计成交1.88亿吨,成交大约80亿元。
刘俏教授认为,我国的降碳之路不是简单搞定这些高排放行业就可以的,我国的绿色低碳产业政策,以及优惠贷款、资源注入都会散发出去,在整个经济体内形成连锁反应,最后形成倍数效应。他说:“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下,任何行业之间是通过投入产出关系互为上下游,一个行业会通过传递效应把影响传递给别的行业,最后影响到整个经济总体。不能局限地把某一个行业看成孤岛。”
而这正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底层逻辑”。
被减排牵制的地方冲动
我国国土空间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协调”成了“双碳”工作的关键词。
中共中央、国务院《“双碳”工作意见》中特别提到,“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我们需要明确‘双碳’目标,不但是一个环境目标,而且是一个经济目标。”赵新刚向记者表示,“降碳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传统能源的低碳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还面临着稳经济、保就业的挑战。所以,在降碳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地区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排放特征以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进度上的差异。”
2021年9月,武汉市发布《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提出2022年该市碳排放量达到峰值。11月22日,青海省“双碳”工作会议审议了《青海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双碳”工作意见》公布后最早推出的“地方版”。此后,河北、浙江、湖南等“地方版”相继公布。
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地方或区域发展的新赛道。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张和平认为,“双碳”新赛道必将掀起新一轮区域竞争。因此,如何在这条赛道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特别重要。
被渐渐释放的产业力量
低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目标,而是要通过一个个产业、一个个项目、一点点改变来落地的具体行动。
刘俏认为,降碳首先要找到“碳节点行业”,并针对这些节点行业制定产业政策,“做技术变革,他的影响会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形成一个倍数效应”;同时,从消费端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立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也很重要,“有区域性、差异性的碳价,才能真实反映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以及其对经济生产活动的影响”。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无论是青海等拥有一定生态优势的欠发达地区,还是福建、江西等生态大省,抑或山西、内蒙古等能源地区,绿色低碳已开始在不同产业发力。
4月23日,青海省零碳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这个规划总面积约22.09平方公里,旨在以零碳为标准,打造以绿电为能源基础,创新型的智慧零碳产业园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河湟新区,是目前青藏高原范围首座零碳产业园区。
2020年4月-10月,山西省属煤炭能源企业完成自2008年全省煤炭资源整合之后的又一次重组,原先的7大集团的煤炭板块被整合进晋能控股集团和山西焦煤集团,而煤化工整合进潞安化工集团,碳基新材料整合进由阳煤集团更名后的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新闻中心牛青麓向记者介绍,该集团已确立了气凝胶绿色节能建筑新材料、功能性纤维新材料、新能源蓄能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铝镁合金新材料等5个发展方向。
可见,全国多个地区已经从不同角度发力绿色低碳经济,只是各地的产业定力和发展耐力还有待时间检验,而这终将影响新一轮区域博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
本文来自新京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