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报记者 周茜 王淑君
滆湖上长风依旧,长荡湖涟漪如昨。
逐浪时代前沿的新产业、新势能,已风生水起、浩荡成势。
新发展阶段,苏锡常等环太湖城市都面临“成长的烦恼”,亟需实现城市、产业、经济的迭代升级。以创新为引领的格局重塑、能级提升,成为转型破题的关键之钥。
如果说,运河经济、长江经济成就了乡镇经济的腾飞、工业明星城的基底。那么,兼具生态和美学价值的“湖湾经济”,可视为常州新一轮腾飞的龙头牵引、强劲引擎。
抢抓“时与势”,常州落子“两湖”,加快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的核心承载地、产业中轴的成长驱动极。1485平方公里的规划研究范围内,一粒粒“创新因子”活跃于“两湖四带,五片八组团”,闯关破阵,奋力争先。
竞逐产业赛道
动力电池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30条优势产业链之一。在处于“未来科创区”的金坛,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总部型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集聚成势。
总投资150亿元、总面积1100亩的蜂巢能源常州工厂锂离子电池四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将布局全球领先的研发中心,吸引高端研发人才进一步聚集,托举常州成为蜂巢全球布局中的超级母基地。
总投资超100亿元的中创新航四期项目建设同样火热。作为“链主”企业,中创新航在金坛的研发力量超过2000人,并牵头产业上下游组建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分工配套,武进坚持放大“智造”优势,加快培育高端装备、智电汽车2个千亿级地标产业。在位于“国际智造区”的武进国家高新区,汇川汽车零部件一期项目即将全面投产,为产业链补齐关键环节;二期项目已在规划,计划增资20亿元。依托理想汽车等整车企业,武高新加快优化智电汽车产业链布局,已集聚企业76家,其中规上企业29家,从业人员9000多人。
优先发展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算法等关键部件和技术,钟楼高新园也有一批企业迈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黄金赛道”,并瞄准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行业企业开启发展新蓝图。
聚焦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已经形成一定集聚效应的优势产业,常州全力引进旗舰型、龙头型、科技型重大项目,加快未来产业布局落子、拔节成长。
“两湖”创新区已列出的118个项目中,创新中轴项目22个,产业中轴项目超过半数,达64个。在创新土壤最突出、最有条件培育产业新赛道的发展宝地,更多“未来种子”即将破土而出,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崛起创新矩阵
因湖而兴,因创新而名。“两湖”创新区全力规划布局创新“硬核”,打造高能级平台。
位于核心区、启动区的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聚焦创新“策源”,从医疗健康到新材料等,加紧布局新赛道。2020年揭牌的常州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正是培育中的“新赛手”之一,目标是建成长三角地区一流、国内领先的细胞治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先进技术转化与项目孵化平台、高端细胞产业设备研发平台。副院长董鹏介绍,研究院已完成近7000平方米空间建设,220多台(套)设备也已安装调试完毕,今年将资助5个院士级项目、10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总资助额达4000万元。
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创新园区,常州科教城已成为链接高端创新资源、国际创新合作的引力场。2021年,园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47家,产学研合作金额2.75亿元,新增发明专利700件、新增授权专利2100件。科教城6所高校122件发明专利技术在武进国家高新区转化。
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苏澳合作园区等跨国、跨省合作园区不断兴起、壮大。其中,中以常州创新园已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60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2个。“我们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机制优势、创新资源优势,为‘两湖’创新区导入更多的以色列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中以常州创新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顺明说。
新的力量还在不断形成——
华罗庚创新中心到2025年将建成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0家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0家高水平双创载体;石墨烯研究院将联合央企创建国家先进碳材料创新中心,推动一批企业创新平台升级为产业创新平台;中以科创学院、中以国际创新村、龙城实验室被高标准推进建设……
加快资源对接,当“两湖”与上海、南京、杭州科创大走廊快速直联,协同创新将迸发更大活力。
配置最优资源
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两湖”创新区同步构建高效创新生态,加速各类资源要素流通聚集,吸引一流创新人才。
近期,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项目土建收尾,即将进入装饰装修。从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试点,到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落子长荡湖畔,金坛科教名城建设加快推进。钟楼以殷村职教小镇为主体,推动属地院校提升发展,加大高水平职业技术学校引进力度,构建服务“两湖”、辐射长三角的高技能人才基地。武进依托江苏理工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大学二期等高教资源,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
壮大资金链,浇灌创新链。龙城金谷(南区)已集聚投资机构超500家,着力构建覆盖科创企业生命全周期、成果转化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
布局好产业、平台、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同时,“两湖”创新区还将加快建设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铁路、镇宣铁路等工程,推动京东“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中心和常州南站、武南物流枢纽建设;引进国际社区、教育、医院等高端资源,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体育公园”“口袋公园”;推进滨湖公共岸线提升,打造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全面增强城市的服务能力、承载力和竞争力。
这是“两湖”创新区普通的一天——
当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快突破下一代动力电池关键技术;
当常州纵慧芯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为成为世界一流光电芯片企业劈波斩浪;
当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朝着“移动能源网”的方向深耕赛道未来……
“从0到1”的原始突破,与“从1到100”甚至无穷大的裂变,在每一秒的拼搏中真切发生。
“两湖”上空,创新之翼轻轻扇动,就将掀起巨大的“蝴蝶效应”。生生不息的产业动能,恒久激荡。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