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变废为宝方案中,科学家盯上了废弃的医用口罩。
口罩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所需。| Pixabay
近几年,医用一次性口罩成为了新的消耗品,而废弃口罩造成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一项2021年的调查发现,全球每天都会丢弃34亿个口罩或面罩,每分钟都会有300万个口罩被消耗。
虽然戴着口罩也许能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但可能携带着病毒废弃口罩难以处理,它对生态系统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野外环境中找到的废弃手套和口罩。| 参考资料[5]
口罩被扔在环境中,进入生态系统,比如海洋与河流,或是动物们的栖息地。海鸥、狐狸甚至企鹅都曾被这些口罩禁锢住手脚,威胁了生命。
而在另一层面,外科口罩是由聚丙烯等聚合物做成的,里面包含着许许多多微纤维。研究发现,仅仅一个口罩落在海洋中,每天就会释放17万根微纤维。许许多多的口罩会使得数万吨微塑料废物进入海洋,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被口罩缠住的鸟。| 参考资料[5]
不过,科学家找到了一种缓解环境问题的新思路……用口罩盖楼啊!
听起来似乎很难以置信,但真的是真的!用口罩盖楼,不仅低碳,而且还能更结实。
研究人员将口罩上的耳挂和金属丝去掉,将其他的织物部分切碎成长度从5~30毫米不等的纤维,再加上氧化石墨烯溶液。最后,经过一系列处理的“口罩浆”和普通水泥拌在了一起,科学家将探究7天和28天后的“口罩水泥”效果。
把口罩剪碎了拌进水泥里!| 参考资料[1]
结果表明,一个月后,以0.1%体积混合的“口罩水泥”的劈裂拉伸强度提高了47%,但抗压能力仅仅降低了3%。也就是说,这种新型水泥比普通水泥更不易开裂。
除此之外,研究团队还将进行进一步的测试,证明这种“口罩水泥”有更高的耐久性。如果这种水泥比一般水泥还要耐用,那么水泥公路的使用寿命会更长,减少了替换和维修水泥产生的碳消耗,也将更加环保。
而我们生活的废弃口罩,也将被回收发挥更大的作用。
用过的口罩也能重获新生。| WSU
想要做到物尽其用,除了生活中废弃的口罩,我们身体散发的热量都不能放过。当你挤在通勤地铁里的时候,每个人散发的热量会让你满头大汗。而有些地方,就把这些热量用来烧水和供暖。
最有名的是一座建在瑞士斯德哥尔摩中央车站上的建筑。在这里,每天的人流量有25万,热泵将会吸收他们经过或活动时散发的多余热量,将这些能量用来烧水。
这么多人身体发出的热量,回收利用一定是大数字!| Wiki
而被加热的水则会被送到附近的大楼用来供暖。这样,原本闷热的车站会变得比较凉爽,而其他建筑则会变得更温暖。而且,周围建筑物的用来加热的能源消耗降低了多达10%。
1996年, Wolfgang Feist 创立了一家科研机构——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PHI)。被动式房屋是一种更为节能的房屋设计,它旨在降低能耗,用少的能源来加热或冷却房屋。这种建筑注重隔热和通风系统,不仅能保温,也能阻止更多热量进来,使房间一年四季都有舒适的温度。
而如今,被动式房屋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我国河北高碑店的列车新城就是全球最大的被动式建筑群。PHI也将为节能环保持续做出贡献。
“人体热量不能成为唯一热源。但它是一个很好的贡献。”建筑技术专家说。
右侧是被动式房屋,左侧是普通房屋。相比起来右侧散发的热量更少。| Wiki
变废为宝的步伐从未停止,而且总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各类奇思妙想。
你能想象泡沫塑料做的锂电池吗?用于包装的泡沫塑料颗粒难以降解,很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
但将惰性气体中的泡沫塑料催化加热到500~900℃后,能将其转化为碳纳米颗粒,制成锂电池需要的电极。这种新工艺不仅简单实用,做出的新型电池也可以让充电速度变得更快。
泡沫塑料终于也可以不用是可恶的垃圾了!| Wiki
那,纸尿裤做便利贴呢?
虽然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但科学家指出,只要能成功回收纸尿裤和女性卫生用品中的超吸水材料,就可以用它来做其他材料。
在一项实验中,经过复杂的回收过程,高吸水性材料最终转化成了便利贴上用的压敏胶。这种可能的方法能够循环聚合物的使用,改善原有生产路线中造成的消耗和浪费。
又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废为宝。| Pixabay
也许还有人担心卫生问题。在各种高温、消毒以及各种化学反应后,纸尿裤早就不是原来的那个纸尿裤了!
还有啥是我们生活中能帮上忙的?做好垃圾分类呗!
参考资料:
[1] Li, Zhipeng, et al. “Upcycling waste mask PP microfibersin portland cement paste: Surface treatment by graphene oxide.” Materials Letters 318 (2022): 132238.
[2] Prata, Joana C., et al. “COVID-19pandemic repercussions on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plas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4.13 (2020): 7760-7765.
[3] Benson, Nsikak U., David E. Bassey, andThavamani Palanisami. “COVID pollution: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global plastic waste footprint.” Heliyon 7.2 (2021): e06343.
[4] Saliu, Francesco, et al. “The releaseprocess of microfibers: from surgical face masks into the marine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Advances 4 (2021): 100042.
[5] Hiemstra, Auke-Florian, et al. “Theeffects of COVID-19 litter on animal life.” Animal Biology 71.2 (2021): 215-231.
[6]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00908-the-buildings-warmed-by-the-human-body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ssive_house
[8] Chazovachii, P. Takunda, et al.”Giving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a second life as 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1 (2021): 1-6.
本文来自 把科学带回家,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