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12月18日,南都电源发布公告,拟将控股子公司界首市南都华宇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都华宇”)21%股权和浙江长兴南都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兴南都”)21%股权转让给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南都电源称,此举是根据公司经营发展战略需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经营资金回流,进一步聚焦新能源储能、锂电及锂电回收业务,有效缓解经营资金需求。
不过就在两个月前,南都电源董事会刚刚通过决议,拟收购南都华宇和长兴南都两家公司剩余的全部少数股权。
对于同样两家标的公司,在相隔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南都电源却做出了“加码”和“减仓”两个截然相反的决策,出尔反尔背后有何缘由?
欲加码盈利改善标的 两个月后买入变卖出
南都华宇与长兴南都主要从事两轮民用铅酸电池业务。此次收购南都华宇的对价为人民币3.115亿元,收购长兴南都的对价为零。
交易完成后,南都电源对上述两家公司持股从51%降至30%,雅迪集团则持有南都华宇和长兴南都各70%股权,成为这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
而就在两个月前,南都电源对两家子公司股权的处理态度却还截然不同。
10月25日,南都电源发布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18000万元收购湖州博涵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南都华宇49%股权和长兴南都49%股权。
公司表示,南都华宇及长兴南都在交易后将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公司组织架构,实现业务板块整合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司对子公司的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与风险。
此后,对于收购上述两家公司少数股权的原因和必要性,南都电源进一步解释称,随着石墨烯等高端系列产品的推出,南都华宇及长兴南都经营状况正逐步改善;同时,收购少数股东权益也有利于公司明确轻型电动车业务战略规划,提高决策效率,更好保护上市公司股东利益。
沟通和决策的效率能够提高多少无法确定,但上述两家子公司今年以来业绩改善却是显而易见的。
财报显示,2020年,南都华宇营业收入21.01亿元,净利润-4951.35万元;2021年上半年,南都华宇营收13.73亿元,净亏损缩窄至956万元。
长兴南都情况类似。2020年,长兴南都营业收入27.41亿元,净利润-1.33亿元;2021年上半年,长兴南都营收20.79亿元,净利润2294万元,业绩改善明显。
说好的加码子公司股权,并且两家子公司业绩也确实正在好转,为何却又很快食言,甚至决策出现180度转向改为卖出股权,背后原因着实令投资者不解。
实际上,南都电源“出尔反尔”的决策不止于此。
就在12月18日,南都电源还披露《终止对全资子公司减资并转让部分股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称因公司“战略规划调整”,原定拟将子公司南都华铂新材料注册资本减少至5000万元,并将持有的南都华铂新材料43%股权转让给朱保义、胡磊、安徽保铂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交易对象的议案被终止。
石墨烯、氢能样样涉足 真布局还是蹭概念?
身处动力电池大赛道,南都电源在最主流的动力锂电池领域无所作为,却积极涉足石墨烯、氢能等“新概念”领域。
此次接盘南都电源两家子公司股权的雅迪集团,据悉已与南都电源已合作多年,双方共同研发了业内创新产品——石墨烯电池。该款电池由南都华宇生产制造,适配雅迪多款电动自行车。
实际上,南都电源宣称涉足石墨烯电池由来已久。
早在2012年9月,南都电源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一种含有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铅炭电池负极板”和“一种铅石墨烯复合材料”两项发明专利。
时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的王莹娇曾对外表示,关于石墨烯的两项发明专利将主要应用到新型的铅炭超级电池中去,自这一技术应用想法获得国际论坛参会专家认可后,公司便立即行动,进行研发。
此后,市场对南都电源石墨烯电池的质疑声一直不断。有业内专家表示,南都电源在其动力电池上所采用的材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而是石墨烯微片。
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斌元教授也认为,南都电源的专利与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关系不大,“南都电源的专利应该称之为石墨烯材料对铅酸电池的改良技术更为合适”。
事实上,在石墨烯专利申请多年之后,所谓的“超级电池”也仅用在两轮电动车领域,就已经可以说明一切。
除石墨烯电池外,氢能也是公司布局的另一个方向。
南都电源氢能源的产业布局主要通过参股26.34%的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新源动力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电堆模块、系统及相关测试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技术服务。
2020年,新源动力营业收入1.05亿元,净利润仅863万元。
南都电源曾对外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销售规模较小、制造成本较高,未来能否大规模商业应用以及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但公司仍在多条业务线的基础上,计划继续斥资超过1亿元,加码氢能燃料电池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南都电源货币资金6.64亿元,而短期借款达到38.54亿元,另有一年内到期负债近7亿元。
如此巨大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布局石墨烯和氢能,似乎也是天方夜谭。
本文来自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