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黄玉玲)“石墨烯产业不能着急,要扎扎实实从原材料做。”在2021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忠范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专访。刘院士认为,对于石墨烯材料来说,基础决定实力,工艺决定质量。
刘忠范在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上发表演讲(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石墨烯是一种新材料,在市场上号称“新材料之王”,是目前世界上最薄且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只有一个原子层那么厚。同时它的强度理论上比钢要强200倍,也是目前强度最大的材料,石墨烯的导电性、导热性还很好。正因为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所以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我国是石墨资源大国,也是石墨烯研究和应用开发最活跃的国家之一。目前,国内与石墨烯相关的企业注册量已达到2.3万家,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了5000余家,发展十分迅速。
刘忠范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目前石墨烯产业究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刘院士表示,“一个新技术和新材料,通常大家愿意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描述,一般有技术萌芽期、期望顶峰期、泡沫谷底期、爬坡期和稳定应用期。对于石墨烯来说,最早追溯到2004年底左右。炒作高峰期在2015年、2016年左右,那时石墨烯是无所不能的样子。但是现在大家渐渐趋于冷静,对于真正做石墨烯的人来说特别担心大家过度期待,过度期待最后可能变成过度失望,我也的确愿意提醒大家,对于新材料产业尤其要有耐心,对于石墨烯产业来说制备决定未来,材料是产业基石。”
科博会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研究成果展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为了真正往前走,做核心技术,做规模化的制备,刘院士带领团队在2018年成立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刘院士强调,“没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也很难带来制备上的真正突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打造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三年的时间,13年的积累,刘院士及其团队推出了石墨烯卷对卷的薄膜和石墨烯单晶晶圆等重大成果,为发展稳定的批量制备工艺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英寸石墨烯晶圆(图片来源: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石墨烯本身在高温炉子里生长出来会比较黑,刘院士及其团队设法做超洁净生长,成功做出的单晶晶圆,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刘院士表示,“对于新材料研究来说,实验室里可以做很多样品,可以发很多文章,但是往规模化走却是一个重大的跨越,它也是推进材料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大部分人都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规模化做得很少。中间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做的事情。对于石墨烯新材料来说,基础决定实力,工艺决定质量。”
科技创新容易遇到“卡脖子”问题,该如何解决?刘院士表示,“企业是一切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落地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只能通过企业家的积极作为才能真正解决。我们都讲‘卡脖子’技术,没有企业机制,没有企业家的担当,其实‘卡脖子’技术永远解决不了。所以,我愿意讲的是我是科学家,我不是企业家,科学家只能间接创造生产力,企业家直接创造生产力,我们要像尊重重视科学家那样对待企业家,高科技产业才能更好发展。”
刘院士认为,发展石墨烯产业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国家意志和市场意志结合,需要长期不懈努力和不屈不挠坚持,可持续发展才是走向未来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自央广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