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伴随着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合作区治理模式等一条条发展方略,勾画出了前海合作区的未来蓝图,一个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正在深圳湾畔日渐清晰。
从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起,一大批年轻人和企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前海合作区门前的梦海大道路如其名,载着前海的逐梦者们,奔向梦想的海洋。在《前海方案》印发之际,广州日报记者分头采访了这些带着梦想前行的创业者们。
前海案例一:
新型研发机构走出了产业化之路
深圳市前海科创石墨烯新技术研究院(简称“前海石墨烯研究院”),从2019年开始就扎根前海,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道路。
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前海石墨烯研究院集中力量开发出石墨烯抗病毒熔喷材料,用于口罩外层面料,可将一只口罩的佩戴有效防护时长大幅提高至48小时。当时,前海管理局知道这项研发项目后,专门给了激励政策。后来基于这种新型石墨烯熔喷材料,他们建立了日产20万只石墨烯口罩的生产线,以科技力量助力抗疫,并以成本价为中车集团、铁路总公司、哈工大等单位成本价提供了300多万只石墨烯口罩。以此为起点,他们继续拓展环境净化类材料的市场需求,开发了石墨烯改性PE,石墨烯改性PA,石墨烯改性PLA等10余项新材料,形成了口罩、保鲜膜、一次性饭盒等20余项新产品。
记者从研究院了解到,其上级单位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国内唯一面向航空领域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拥有近10年的石墨烯科研积淀。在科研条件上,大院大所体制保障健全、科研设备完备、专家人才集聚,相比这方面深圳并没有太多优势。前海石墨烯研究院的核心团队为什么要从北京来到前海重新创业呢?
院长潘登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团队抱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方向,要闯出一条科研院所尖端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新路。前海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发战略平台,团队的事业梦想与前海的时代旋律同频共振,成就了干事创业的一番激情。二是研究院脱胎于央企研究院所,布局在南方改革开放前沿,既有利于开拓运营思路,又获得了管理上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三是看中大湾区丰富的制造链条和产业应用生态。大湾区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具创新活力、最多制造业应用场景的地方,研究院就是要以前海为基地,辐射大湾区的新材料产业创新需求,把研发布局到市场应用前端。”
在潘登博士看来,研究院的特点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先导,通过市场来引导科研。在广泛的合作交流中,研究院将石墨烯材料特性与现有市场产品结合,提升产品的使用品质和功能特性。更根据客户厂家的产品设计需求,立项开发新型材料、研究加工工艺,解决批量化生产的技术难题。最后,平台公司与客户厂家、社会资本联手孵化项目子公司,以合作开发的新型材料为产品,进一步拓展同类市场的增量业务。
目前,研究院已经建立起石墨烯复合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生物传感器、柔性电路4大实验室,成为支撑多条线产业应用的技术开发平台。研究院下设产业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与产业伙伴合作,孵化成熟的产业项目,将成立项目公司独立运作。围绕新一代环境净化材料和抗菌产业、生物传感器、CMP半导体等方面的技术需求,现已成立6家项目公司,孵化了石墨烯口罩、空气净化器、石墨烯保鲜膜、石墨烯可降解塑料、石墨烯生物检测芯片、石墨烯油水分离海绵等20余项产品。
潘登博士向记者分享了在前海3年来研究院得到一些启示。他说,我国的科技创新有两条路径,一个是国有体系主导的院所模式,依托国家科研经费,承担技术攻关任务,以论文和课题为考核标准,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一个是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模式,依靠社会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应用于产品生产,最终以经济效益为检验标准。前海石墨烯研究院嫁接两种模式,依托院所雄厚的基础研究支撑,坚决地做市场需求的技术开发,不以论文论英雄,瞄准产品要效益。通过大量的应用型研发和市场培育工作,让曾经“高大上”的石墨烯材料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潘登博士告诉记者,前海的一些配套政策让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能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地搞科研。如今,研究院一直跟前海管理局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探索如何在科技研发、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企业合作等方面能获得更多的补贴和政策的支持。
本文来自石墨烯研究院,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