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本项研究采用“1+6”的研究架构,设置1项总体研究和6项专题研究。总体研究将总结提出涵盖产业、市场、技术、政策等的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路线图,6项专题研究分别为“汽车产业碳排放现状与愿景分析”、“乘用车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商用车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智能化、共享化对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研究”、“汽车产业碳管理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2021年5月10日,“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项目启动会在北京铁道大厦成功召开。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发展处二级调研员白华、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二级调研员杨建刚、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四级调研员田桂飞、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三级主任科员曹园树、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干部张逦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顾问兼技术委员会主任王秉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交通运输部交通规划研究院所长徐洪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副研究员杨燕梅、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低碳交通研究部副主任马冬、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陈志斌等部委领导及行业专家,以及来自一汽、广汽、蔚来、吉利、长城、丰田、日产、宝马、奥迪、大众、潍柴动力、宁德时代、LG新能源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汽研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启动会。

​“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侯福深主持。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发展处二级调研员白华对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明确界限,聚焦重点,以汽车产品绿色低碳及汽车制造绿色低碳为主;二、强化技术驱动,以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碳捕捉等前沿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加强政策引导,研究提出国家层面的导向政策引领汽车产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四、重视衔接与借鉴,要在研究中注意与国家层面整体方案相统一,充分考虑与相关行业的衔接,同时借鉴参考其他国家及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关于项目的具体实施,白华提出两点希望:一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二是要开放做研究,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作用,动员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为此次研究工作贡献力量。

​“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接下来,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战略规划部郑亚莉副部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吴烨教授对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研究项目的总体研究方案及重点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与会领导、专家、企业代表对项目方案开展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开展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研究是引领汽车产业如期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前瞻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汽车产业应加强内外合作,共同探索我国汽车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和配套政策体系,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最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名誉院长付于武对参加此次会议的部委领导、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表示了感谢,并针对今天启动会的讨论成果做了总结发言。

​“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付于武指出,面对汽车产业碳中和这一汽车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机遇,汽车产业低碳、电动化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第一,要落实工信部关于聚焦汽车产品、聚焦制造环节的工作要求;第二,要高度重视新技术、新模式对产业生态的颠覆性影响;第三,要深入研究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第四,要加强产业界的参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做出支撑落实国家战略、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

会议背景: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在开展汽车产业碳中和路线图研究,旨在提出科学的汽车产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供应链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明晰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推进路径,提出汽车产业碳排放管理政策框架体系建议,为政府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项研究采用“1+6”的研究架构,设置1项总体研究和6项专题研究。总体研究将总结提出涵盖产业、市场、技术、政策等的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路线图,6项专题研究分别为“汽车产业碳排放现状与愿景分析”、“乘用车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商用车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智能化、共享化对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研究”、“汽车产业碳管理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本文来自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19:45
下一篇 2021年5月11日 07: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