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成果展示区。 实际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 制图:冯晓瑜
一个全新的产业与技术创新高端服务平台昨天在上海亮相,首期就汇聚了国内200位院士专家团队的数百项重大成果。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的话说,新组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将通过创新项目的“聚合”,催生出创新模式的“聚变”,释放巨大的创新能量。
让“千里马”找到“伯乐”
嘉定安亭的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就设在这里。嘉定拥有发达的汽车产业链,而在中心揭幕的第一天,欧阳晓平院士就为“汽车城”带来了一匹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实际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
在大部分纯电车续航里程不超过500公里的当下,“千里马”之所以能日行千里,核心是原创的“石墨烯+镁铝电池”技术体系。据介绍,这类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升600瓦时,比常规锂电池高30%到40%,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车体空间可以部署更大的电池,提供更长的续航。除了与储能相关的新材料等技术之外,“千里马”还在整车设计方案、自适应电控系统等方面拥有绝活,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对其他技术的超越。
欧阳晓平表示,上海是国内汽车产业重镇,自己的成果在进入新成立的中心后,可以受到更多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关注,从而加速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事实上,这个全新亮相的中心,当前已是明星云集。众多“千里马”有望在此找到自己的“伯乐”。1.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包括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7个展区,汇集了200个院士专家团队的300多项成果,包括技术成果200多项,咨询成果110多项。其中,首发成果有95项,正在投入产业化的有88项。
强化创新策源与产业引领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对上海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面强化“四大功能”,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点任务,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直接呼应了“四大功能”中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与“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强化功能,关键在于发挥城市优势,打造关键枢纽。在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院士看来,工程院与上海合作打造这一创新中心与平台意义重大,有助于吸引全社会的资源,打造协同创新的新生态。作为国内3D打印的领军人物,卢秉恒这次带来了许多外观如艺术品的工业零件,包括具有极度复杂曲面的航天诱导轮、航空发动机机匣,以及内部如蜂窝、含有成千上万细小孔洞的电站热交换装置。要制造这些部件,铸模、切削等传统工艺无法胜任,非得借助金属3D打印不可,而且,制造周期可以缩短一半,材料利用率也从5%提高到80%。
卢秉恒坦言,中心作为全新的创新平台,可以发挥上海的综合性优势,汇聚长三角的产业和金融资源,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扩散,达成全社会的创新协同。
对于该中心,钟志华院士的期待也超出了技术本身。他表示,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不仅要展示推广新技术,还应成为创新要素汇聚的平台;不仅要聚焦产品创新,还要破解阻碍创新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
有形展厅之外还有幕后团队
昨天开放的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除了有形的展厅、展品之外,还有一个幕后团队,将在今后积极帮助院士们将重大成果推向市场。可以说,这支已成功运作两年的团队及其模式,也是工程院与上海能不断探索、强化合作的重要原因。
据介绍,从2019年开始,上海就已着手打造“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盟”这一新型创新组织。这一联盟以自愿平等、合作共赢为原则,对接技术创新的上下游,通过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的产业交流平台。目前,联盟会员总数已超过500家,涵盖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法律、媒体、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覆盖国有、民营、外资、研究机构等各性质主体。
此前两年,联盟推动了多位院士与上海建工、上海华谊等大企业合作,促进相应成果在包括上海中心大厦、“超限制造”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中落地。此次为服务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联盟组建了一支由70多位企业家组成的团队,将设置9个服务小组,“往前”对应中国工程院九大学部,“往后”连通上海的“3+6”重点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工程院已明确,将把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作为长期项目,全力给予支持。钟志华透露,未来中心将对展示的技术和成果进行动态更新,不断迭代,特别是聚焦“首发、首创、首台套”的重大成果,以凸显工程院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整合高端技术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记者 张懿)
本文来自文汇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