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戈壁上的察尔汗盐湖水天一色,于一派宁静中饱含无限生机与活力。刘法营 马振东 摄
苍茫的瀚海戈壁,凭借自然的厚馈孕育和滋养了柴达木盆地中的传统产业。在岁月的长河中,这里的诸多传统产业,曾背靠资源优势,以高速增长和主导地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共和国挺起工业脊梁,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塑造出海西成为我省工业产业发展“主战场”、全省产业发展源头的领潮地位。
岁月更替,时代演进。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大潮扑面而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靠资源经济形成的“资源大州”“工业大州”的光环已然式微。要在新时代的发展航线上接续破浪而行,海西唯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衍生新希望,进而扬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风帆。
追逐大潮,科技铸就转型支点
早春三月,盐湖浩淼。走过六十余载峥嵘岁月的共和国“钾肥长子”,在经历了转型升级的“浴火重生”后,“镁锂钾园”已然崛起,一个“老字号”传统产业,以转变发展方式再现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滴卤水,在综合利用的奇幻流转中演绎出一个产业蜕变故事。从卤水回归到卤水,在千滤万沥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高科技元素催化了一个技术先进、产品多样、规模集约的镁锂钾盐绿色循环利用产业基地诞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发展方式派生出来,在此前可资开采的2.4亿吨液相钾基础上,增加了3亿吨转化后固体钾矿,总体可开采规模达到5.4亿吨,产能也由100万吨服务30年发展到500万吨服务50年,等于再造了一个察尔汗盐湖。目前,支撑企业原卤产量的80%来自溶解转化技术,且实现钾资源回收率接近100%。“生态镁锂钾”已延伸触角,3亿吨依靠传统技术无法利用的呆滞低品位固体钾矿“起死回生”、数字经济贯穿生产经营环节……置身察尔汗盐湖之岸,可感这一传统巨型盐化工产业,依靠新发展理念和科技助力,在转型中泵起强劲脉息。
一滴卤水,映现传统产业“托蛹化蝶”之变,也为海西乃至整个青海众多传统工业转型发展带来启示。
唯有转型,才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而传统产业的转型,注定是衔接历史与未来的负重前行旅程。
传统产业在海西整体经济中的“角色”本身十分特殊。长时期以资源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使传统产业被动地锁定在全国价值链的低端,不利于产业向资本密集型等更高层次升级。
同时,海西州传统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所占主导地位,决定该州经济总量在很大程度上靠传统产业支撑,在新兴产业尚未成熟到可成为整个经济总体支柱时,传统产业依然产生维护经济稳定的巨大能量。然而,在新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的不断优化和转型升级已是势在必行、别无选择。
技术创新支撑,率先注入转型升级。支持引导企业突破盐湖化工、有色冶炼、油气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综合利用,先进采选、先进熔炼、高纯粹取等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值方向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消化过剩产能。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为新兴产业创造出发展空间,赢得培育时间。
“腾笼换鸟”,新产业释放新活力
曾因粗放生产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给我省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势下,迫切需要传统产业向智能、环保和高效的方向实现转型。
随着我省实施“一优两高”发展战略逐步深入,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为我省尤其是海西州传统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巨大机遇,筑起了乘势而上的阶梯。
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海西州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能够极大促进和提升我省产业转型质量。作为青海省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产业发展的“源头”,海西不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发展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海西州盐湖化工镁锂资源、冶金产业的开发和初级产品质量,影响着全省锂电新材料、轻金属合金新材料原料来源的稳定性、运输成本的可控性及产品质量的保障性。油气及煤化工产业在树脂新材料、建筑材料、盐湖副产物综合利用等产业链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方面不可或缺。由此可见,海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对该州产业稳定、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产生巨力拉动作用,同时也可为我省整体产业链的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发挥支撑作用。
数载艰辛转型,海西从政策、市场、企业自身等多角度发力,多层面激发企业在非资源要素方面投入力度,最大限度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持续之路贯通瀚海戈壁。
几年砥砺前行,通过引入建链、补链、强链企业,海西经济发展逐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趋优。传统产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踏上高质量发展节拍。
坐落于德令哈工业园的青海西部镁业公司,经过攻克技术难关,年产10万吨规模的高纯氢氧化镁生产装置建成投产,此举标志察尔汗盐湖水氯镁石综合开发利用迈出坚实一步,为此前视为“镁害”的工业废气物——水氯镁石,在综合利用中变“废”为“宝”。
西部镁业接续又与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联手,展开蒸氨废液的回收利用,西部镁业生产过程中将排出的含氯化钙蒸氨废液,输送到金锋实业生产出优质的无水氯化钙产品,广泛适用多个行业领域。金锋实业对其间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回收,反输到西部镁业作为生产用水……这是循环过程,也是转型的缩影。
目前,世界上掌握石墨烯锂电池生产前沿技术的企业寥若晨星。与同样体积的其他锂电池相比,青海盈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石墨烯不仅容电量大、充电速度快,即便在温差巨大的环境下也能正常使用,而且以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石墨烯锂电池和关键技术,打破了对国外石墨烯产品的依赖。至此,企业在石墨烯生产核心技术领域,先后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
理念之变,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蝉蜕”。
融合发展,新旧产业相辅相成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将多个相互关联的行业有机结合,拓展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又通过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现有大中型企业为基础,借助工业园区搭建的平台,吸引投资以聚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形成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放眼德令哈以西,绵延十余公里新能源产业园区蔚为壮观。坐落在这里的青海中控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完全实现了电站关键装备国产化设计制造。诸多具有技术要求的设施配套,就在海西州当地企业加工完成。
在稳步扩大新能源电站建设规模的基础上,依托海西州当地高强高韧镁合金制造、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以纯碱、玻璃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产业基础,以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规模发展、产业配套、高效示范迈进。通过发展相关投融资、研发设计、运营及管理等产业,构建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电站建设、运营维护、电能输送于一体的大规模、全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产业体系。
同时依托周边地区盐湖、油气、有色金属、新能源等特色优势资源,已经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基础。通过建链、补链、强链等有效措施,轻质金属、合金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新材料、耐高温阻燃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快速发展,使镁系产业、锂系产业、新能源三大产业,在相互融合中新旧产业产生了集聚效应。
对照标准化、高端化发展目标,通过设备零部件制造产业、特殊大型非标设备制造产业日益强化。并在数控机床关键部件制造、精密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制造业,以及3D打印等智能化装备制造产业等迈上了融合发展的新台阶。目前,海西州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上,已成功培育出青海明阳、海西华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业已形成180万米管线、6.5万吨钢结构、一万吨电线电缆、300兆瓦光伏组件、300兆瓦高原型风机制造、15万套光热镜架、10万吨镀锌件、800套风力发电机组塔架等产品生产能力。
为加快传统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海西州以加快推进青海发投碱业二期年产120万吨纯碱项目为抓手,通过扩产能、提效能,夯实了德令哈“中国碱都”的根基地位。并支持纯碱生产企业接续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机械、智能化制造业前沿技术,全面提升纯碱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并通过构建上下游产业链,使以往的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经过综合循环利用,变为有效资源,转化为新型建材、氯化钙、氯化镁等新产品;已培育出青海发投碱业、中盐昆仑碱业、青海德美等盐碱化工骨干企业,上下游产业也由此前的“大而全、小而散”在融合联动中向“大而专、小而精”方向转变,并向更为广阔的产业空间衍生出发展触角。
传统产业转型中,柴达木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记者 刘法营 马振东)
本文来自青海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