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召开研究员大会,首批聘任61名研究员。与学术界的专业技术职称不同,山东产研院创新模式,聘任研究员不唯学历、论文、来头,按照研发需求匹配人才和岗位职责,作为一种专业技术职务,让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创新主体力量。
当天下午,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向部分研究员代表颁发了聘书。“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奖励、不唯来头,谁有能力、谁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谁能更好推动创新发展,就聘任谁为研究员。”孙殿义表示,产研院的研究员是“专业技术职务”,不是“专业技术职称”,别看只有一字之差,含义截然不同。专业技术职称更多体现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产研院专业技术职务是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的,更多体现了岗位的要求与职责。
“在前方打仗的人,最清楚攻下堡垒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就得根据产业化实际需求选专业技术人员。”孙殿义认为,研究员不是一个“虚”头衔,而是产研院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样可以把产业创新每个环节打通,形成“领域—方向—项目”的产业技术创新治理体系,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刚刚从孙殿义手中领回“方向研究员”大红聘书的王玉林,早已获得研究员职称多年。“领域研究员”张博明加入山东产研院之前当了20多年的大学教授。博士牛昕宇是创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在产研院同台竞赛,没有论资排辈,不用发表论文著作,只要成果实现产业化,创造商业价值就可以挑头干事。
按照“能责统一、据能赋责、按责设岗、以岗聘任”的原则,山东产研院创新构建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实现岗位专业能力要求、岗位职责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高度匹配。按照创新发展规划,山东产研院在信息与智能融合、先进材料、微纳与智能制造、绿色与健康等4个领域进行布局,该院的研究员也相应设置4个“领域研究员”,全面负责相关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等工作。在每个领域中,比如在先进材料领域,产研院布局了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3个方向,对每个方向相应设置了“方向研究员”;每个方向中有很多创新项目,对每个项目相应设置了“项目研究员”,全程负责项目的引进、转化和落地。
“我们的研究员不搞终身制,能上也能下,不合格的就公告除名。”孙殿义表示,这样最大程度适应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体系,调动每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研究员除了从产业、技术等方面开展专业研究、实现商业化之外,还要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多专业技术领域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完)
本文来自大众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