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2年11月16日凌晨,林立博士在师兄的带领下第一次完成了石墨烯的生长和转移,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石墨烯最真实的样子——漂亮的六边形的石墨烯单晶。那一刻对于一个即将踏入材料科研的学者,用终身难忘来形容毫不为过,从此便与石墨烯结缘。从高品质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到石墨烯的转移技术研发,再到石墨烯新奇的物性测量,林立博士在石墨烯的研究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诠释着青年科研人的执着与坚守。本期专访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立博士的工作与生活。
人物简介
林立
BGI标号石墨烯材料研究部转移技术课题组组长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立石墨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
师从刘忠范院士和彭海琳教授,主要从事高品质石墨烯薄膜材料的可控及规模化制备方面的研究。博士后阶段,赴英国国立石墨烯研究院师从石墨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从事石墨烯及其它二维材料层间异质结的构筑和物理性质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Mater., Chem. Rev., Adv. Mater., Nature Commun. 等)上发表论文23篇,总计发表论文61篇。曾获“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化学之星”、“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纳米之星”等荣誉。
烯缘深情
2012年9月,本科毕业的林立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直博生,一脚踏进了材料专业,并有幸成为刘忠范院士和彭海琳教授的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品质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导师的建议下,林立的研究深入到了石墨烯制备、表征、石墨烯光电测量等多个领域,学习涉及化学、物理、材料等多个领域。那一年距离石墨烯拿诺贝尔奖仅仅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朝气蓬勃的青年、宝宝级的石墨烯材料、象牙塔中顶级的研究团队注定是不平凡的开始。
迅速熟悉新的环境与团队,并全面启动学习模式,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是林立最快乐的事情。“做最好的石墨烯材料”,导师的信条也成为了林立及团队成员追逐的目标,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剩下的就是为之不懈努力。记忆里,凌晨一两点结束实验回宿舍成了家常便饭,“科研是磨出来的”,而时间就是最好的见证,北大西门的烤翅、路上的蛙鸣虫叫、帝都四时夜景的不同时过多年依旧记忆犹新,百年燕园依旧见证和传承着和林立一样的一代代科研人的奋斗与青春的故事。正是这一阶段的历练,让他的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更加清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剩下的就是开启马达,向着目标全速奔跑了。直博生的五年并没有因为与材料为舞显得乏味,更没有因为熬夜实验而变得漫长。
“此去西洋,赴七万里之途,别父母祖国之邦,奋然无悔”。博士毕业后,为了全面了解国际石墨烯研究进展、深入探索石墨烯材料,林立选择远赴欧洲,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立石墨烯研究院,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在科研的路上继续追梦。
异国他乡,林立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秉着“有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为之不懈奋斗是一种幸福”的理念,在英国求学的两年,林立潜心科研,超净间实验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密闭的实验服经常让他汗流浃背。“付出总是会有收获,学到一技之长,能为自己所用,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林立时常这样鼓励自己。
从苏格兰凛冽的寒风到西西里温暖的阳光,留学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历练了科研本能,也增加了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石墨烯研究的执着。
2020年,罕见的疫情席卷了全球。一度成为重灾区的祖国没能阻拦林立想要回来的决心,9月,林立加入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重新回到熟悉的团队,以全新的身份开启了科研的新旅程。国家为解决科学与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推动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作为北京市政府重点支持成立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开创了石墨烯研究和产业化的新纪元,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提供了舞台,同时也为林立博士提供了更加广阔自由的科研平台。
群雁齐飞
BGI对林立博士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熟悉的老师、同学和同事有种回到上学期间的感觉,全新的工作和办公环境,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先进的公共仪器平台也让林立充分感受到国家对于科研对于材料的重视。新团队,新方向,新思维方式对于林立,或将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进入BGI的第一天起,林立就时刻提醒自己要摒弃之前“小作坊”式的研究模式,用产业化工程化思维来思考做事。转移技术课题,对林立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博士期间,他的主要研究集中在石墨烯的生长,把材料长好是当时目标,而石墨烯的转移恰恰是连接高品质石墨烯制备和应用不可或缺的桥梁。材要成器,器要可用,石墨烯转移做不好意味着整个金属上石墨烯薄膜制备方向走不下去”,林立谨记导师的指导,也深知石墨烯转移技术的重要性,他坚信自己的选择,也愿意与团队一起攻坚克难,以螺丝钉的姿态,为构筑石墨烯产业大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导师刘忠范院士的支持下,短短几个月转移技术课题组就发展成为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大家迅速融合,共同实验,分析数据,讨论进展和方向。研究过程中,林立总能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实验结果,及时分析调整工艺方案,这也是推动工作进展的关键,实时沟通,迅速了解最新的结果,分析研究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支全新的队伍在以“磨科研”的态度和时间赛跑,每一点点突破和进展都能令大家欣喜若狂。
加入团队短短两个月,林立与各个项目组认真讨论梳理方向,以产业化的思维来分析该方向的必要性,不断调整阶段目标和工艺路线。同时及时与兄弟课题组沟通,更新最新进展,协同攻坚克难。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得每一位新进组的成员都能够快速地融入这个全新的大家庭,青春、昂扬、激情是转移技术课题组的真实写照。
基础研究和工艺研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工艺的研发离不开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林立组织团队梳理最新的研究进展,撰写石墨烯转移方面的综述。组会上规范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方式,不放过任何数据细节和蛛丝马迹,一个结果经常要讨论好久。基础研究的突破除了勤奋以外,良好的研究和思考习惯十分重要。转移技术团队两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在转移完整度、褶皱、掺杂和应力控制方面实现了不少的突破。石墨烯转移作为研究院核心布局方向之一,是石墨烯薄膜走向产业化应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石墨烯产品品质的关键所在。
作为课题组组长,不仅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也需要更多的责任与担当。林立希望能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大家的表率,他坚持阅读最新文献进展的习惯,并时刻把新的想法分享给每一个人。科研之余,真诚是团队协同作战的基础,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大家一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
群雁齐飞才能形成美丽壮观的方阵,“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的理念是团队建设的基石,因此,林立注重与每一个组员的讨论,沟通和交流。在刘忠范院士、彭海琳教授指导和带领下,转移技术课题组全体组员对石墨烯转移基础研究和工艺突破充满信心,并以昂扬的工作热情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不负韶华—筑梦未来的追梦人
时间的快速行进偶尔也会让人产生错觉,仿佛还在昨天,林立时常觉得自己还是八年前刚进实验室的二十出头的新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歇,对每一次新的进展和突破孩童般的欢心也从未消退。
2020年,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新冠疫情之下,林立辗转回国,继续实现自己的材料梦,践行打造石墨烯产业帝国的理想。
一心一意做出最好的石墨烯材料,是和林立一样的所有BGI人的梦想和追求。作为石墨烯转移技术课题组组长,他充满激情和动力,科研之路,从不是坦途,遍布荆棘与挑战,林立博士始终坚信他和他的团队只要脚踏实地就可以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攻坚克难,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让石墨烯转移技术领跑世界,一群追梦少年正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共同奋斗、与石墨烯产业共同成长,不负韶华,书写浓墨重彩的烯碳人生。
本文来自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