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延斌 王健高 滕继濮
“现在我一有新的想法,第一时间就想到淄博。”说这句话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产化舰用燃气轮机总设计师闻雪友又一次赶到了有“新材料名都”之称的淄博。
在10月16日—19日举行的第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暨第十九届中国新材料技术论坛上,他感叹“每一个新想法,企业都能很快实现”。
这次“博览会+论坛”,成为淄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生动实践。这座曾经传统产业占70%、重化工占传统产业70%的老工业城市,认清历史定位,厘清发展思路,正在多点赋能、积极建设产业友好型城市,为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注入新能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凤凰如何涅槃
紧邻济南,历史上曾是齐国故都,这是多数人对山东淄博的印象。作为一个工业发展超百年的老工业城市,淄博是我国第16个工业总量过万亿的城市,工业门类齐全。
依资源而兴的淄博面临时代抉择。因资源枯竭,又无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便利,一度陷入“旧动能不管用,新动能不会用”的窘境:2018年淄博GDP排名滑至全省第7,一年流失人口近万……
凤凰涅槃,加速崛起。
“对淄博这样一个重化工业型、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城市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最紧迫的就是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说。
淄博人明白,比机遇更重要的,是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
去年年底,为深入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部署要求,中共淄博市委提出实施产业赋能、科教创新赋能、改革开放赋能、文化赋能、生态赋能“六大赋能”行动,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功能。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2020年1月,淄博市委市政府推出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四强”产业攀登计划。作为淄博市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材料产业被视为“王牌”。
针对新材料产业,淄博提出:聚焦共性技术高端突破、终端产品加速裂变,着力推动新材料向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特色金属新材料三大领域攻坚突破,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力争到2021年,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先进陶瓷有机氟硅、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耐火材料等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石墨烯、3D打印、纳米材料等战略和前沿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
氢燃料电池膜、“至纯”减反射玻璃、抗病毒面料……展会上一项项高精尖新材料新技术让人印象深刻。
在论坛举办到第19个年头上,一组数字也印证着淄博新材料产业的活力:截至今年6月底,该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54%,占到“四强产业”的61.3%,同比增长3.7%,比“四强产业”增速高0.4个百分点。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尽管淄博工业门类齐全,新材料涉及的门类也比较多,但是整个产业链还不是很完备。”淄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博览会暨论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于秀栋表示,此次博览会也是致力于提供一个平台,进一步加深淄博企业与市外企业的交流,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本地新材料企业与外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019年底,江敦涛曾指出淄博是一座“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潜力股”。现在,淄博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创新技术、社会资本、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要素不断涌入。34名院士、42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97所高校200余名专家教授集体现身,使得本次论坛创历史之最。
另外,今年新材料论坛最大的亮点就是与博览会与论坛齐驱并进,统筹整合了高校院所、企业、资本、智库资源,构建与淄博新材料产业交流合作、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产业找到了新技术,院士专家的核心技术找到了落脚点,各取所需,“百年好合”的故事不断上演——仅仅在论坛开幕式上,就有20个重大项目当场签约。
科学家和专家聚到一块儿,客商和厂商坐在一起,让信息、人才、资金、技术、服务都流动起来,让淄博真正成为一个新材料产业的聚集高地,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并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长久的澎湃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淄博拥有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12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院士工作站5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1家、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家……2019年底,总规模325亿元的国家新材料母基金也落地淄博。
本文来自科技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