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第22届工博会上,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重要组成部分的15家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首次集体亮相。
作为连接产业界和科技界的桥梁,功能型平台承担着产业技术创新、带动技术溢出和企业孵化的重要职责。作为上海科技体制创新的“试验田”,目前已启动建设的相关平台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有力推动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展现出未来产业的“上海实力”。
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加速度”“接力棒”
机器人、类脑芯片、智能制造、石墨烯……步入本届工博会“创新科技馆”,在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展区,15个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展示着各自的创新力作。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布局的首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带来了曾在抗疫期间大展身手的红外测温计核心芯片。疫情发生后,工研院发挥前期技术积累与产业能力,在一个多月内将红外体温计芯片产能翻番,还与产业伙伴合作,研发出居家隔离监控电子封条、快速高精度核酸检测系统和高精度雾化给药器等产品,为抗疫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工研院的另一项重任是推动高质量大硅片的产业化。在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上展示的石墨烯晶圆,4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已实现小批量生产与销售,8英寸晶圆即将开展中试,未来还将与工研院对接,实现更大批量生产,推进其在集成电路、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在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展台,一缸布满电极的热带鱼让不少观众驻足询问。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利用电极探测热带鱼的活动,并通过机器学习,实现鱼群动向的预测,甚至能从中分析出鱼的情绪是紧张躁动还是轻松愉悦。这种直接利用芯片加载算法进行数据处理的模式,可大幅减少设备需求和能耗,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视觉等应用场景定制算法。
共性技术平台助力初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领域,开发新一代低功耗、高性能的类脑芯片软硬件门槛相当高。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建立起了超算中心、配备设计软件,为有想法的初创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平台,帮助它们走出迈向产业的第一步。目前,已有十几家企业入驻该平台。本届工博会上,该平台展出了上下肢康复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等产品。
事实上,支撑产业链创新、支撑重大产品研发转化、支撑创新创业,助力跨越实验室成果到市场落地这个“死亡之谷”,正是上海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初衷。
智能制造、北斗卫星导航、工业互联网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均注重共性技术、测试平台的建设。在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展位上,一台能够为复杂曲面零件检测表面缺陷的激光机器人正在工作,它可准确找出零件表面0.1毫米的微小缺陷。这套系统已应用在国内不少汽车生产线。而另一个机器人则能通过三维视觉扫描,准确抓取零散乱放的元件。这套系统可通过定制,适用大到1米见方、小到只有几厘米的零件抓取,大大减少工厂为自动化流水线整齐摆放零件所耗费的人力。目前,平台已通过技术孵化衍生出15家公司。
而北斗导航研发平台则建立起了一个为北斗产业相关企业提供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高精度导航的综合测试场。据平台测试服务工程师李娟介绍,北斗导航相关产品需要进行信号测试,必须有一个标准环境加以比对,才能得知产品究竟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做哪些改进。目前,平台已为30多家企业提供了检测报告,为其产品改进与走向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 许琦敏)
本文来自文汇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