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托甫台戈壁阳光灿烂,风力3级。一架无人机在飞手操纵下腾空而起。在飞行80米高度的试飞中,该机仅用0.3秒便探测出天然气的泄漏点。采用激光可检测甲烷原理,用无人机进行天然气管道巡线,突破了技术瓶颈。
西北油田在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戈壁上,逶迤4680万平方公里,有17000多公里的油气管线,地上装置林立,地下管道纵横,一旦发生泄漏,不但影响原油生产,还会给生态造成威胁。西北油田工程院防腐所所长曾文广说:“这么大的区域,这么长的管线,要为原油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保障,只有新技术才能构筑起安全环保堤坝。”
你有想法,我有平台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地表盐碱含量高,冬夏温差大,加上产液高含硫化氢,腐蚀性强。一个17人的研究所,要支撑整个油田几万件装置、罐体和17000公里管线的技术需要,是相当困难的。
在研究所针对项目攻关,有一套专门的制度和机制。研究所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技术人员的偏好、专业和思考。只要能够提出确凿的依据和符合技术原理,技术人员就可提出立项要求。通过防腐所技术小组审核评价,即可成立项目组,开始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就可以向院里提交立项。项目实行项目长负责制,谁立项谁负责。只要你有想法,所里就提供平台。
研究所尊重技术人员的思维独立性和兴趣爱好,并进行总结梳理,形成了四大技术体系:一是涂料防腐技术体系,沿着涂层防腐这一思路,他们发展了两大类五小种涂层,满足不同运行工况的管道及压力容器内防腐20年以上的应用需求;二是金属管线内穿插非金属管技术,在原管线里穿插聚乙烯非金属管,可使管线延长寿命15年;三是将在地面应用的成熟非金属管道防腐理念引入油气井井下,攻关耐高温高强度聚合物纤维复合油管,耐温210℃,修井减载率达80%,单井应用成本下降60%,可延长顺北管柱寿命两倍;四是优化完善一套化学药剂防腐技术,解决管管内壁因铁分子失去电离子带来的腐蚀问题,保证工程使用,使管线寿命延长5~8年。
现场需求,研发满足
技术人员葛鹏莉说:“自己自从进研究所,有两个没想到,一是全所象陀螺一样高速旋转;二是原来认为最厉害的钢铁,在这里竟然如此脆弱。”
那时候,整个所里人员平均年龄37岁,资历浅,经验少,技术储备有限,但现场严峻地安全环保形势,要求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解决办法。大家收集信息,寻找线索,从原来工艺中找突破,向兄弟油田取经,咨询科研部门和厂家等。大家学习、借鉴、消化然后创新攻关。
2017年,气水混注驱油工艺作为最有效的一种采油方式引进西北油田,氮气所带溶解氧与高矿化度盐水一结合,油管、泵筒、柱塞等就会严重腐蚀。他们闻“腐”而动,立即攻关,立项《抗氧缓蚀剂研发》,通过分子改性技术,自主研发出XS-1耐高温抗氧缓蚀剂,在120℃氧浓度5%的苛刻腐蚀环境下,缓释率可达80%以上,可延长管柱寿命至5年以上,年减少检管费用20万/井次。项目历时1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顺北区块超深井平均在7000米左右,井下温度达170℃,在超深、高温、高压及腐蚀介质含量高工况下,腐蚀环境十分苛刻,常用缓蚀剂对温度高于150℃的井筒腐蚀抑制作用较差,难以满足该区井筒防腐的技术需求。
于是,技术人员研发出耐170℃有效期达60天的长效耐高温固体缓蚀剂。目前,该所已拥有发明专利45项,研究项目《油田集输系统防腐新材料开发与工业化应用技术》,获得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携手耕耘,共享硕果
在长期的技术攻关过程中,他们知道,虽然身处沙漠戈壁,但要与现代的工业和科研体系保持密切联系,学习、合作和分享,才能让自己走进技术的前沿。
2016年年初,技术人员葛鹏莉立项《一种酸性天然气集输用高阻隔非金属连续复合柔性管》,开始了高分子材料软管的研究。经过一年努力,最后形成了高阻隔柔性复合管。该复合管包括内衬层、增强层、保温层、外保护层,在技术构想上,解决了钢铁管线的替代问题。201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经过3年寻找,他们找到了江苏赛弗道管道公司,联合攻关解决,目前该技术称为《全通径高阻隔柔性复合管》。
今年5月23日,在TK930H井,对他们对“复合软管”进行了试验验收。复合管单根300米,全长1.9公里的管道,2个小时9.6MPa试压合格,开始投入使用。根据实验评价,该软管使用寿命大于15年,而普通钢管在沙漠里平均寿命在7年左右。
像这样的外协项目每年都有。近5年,他们和20多家研究机构生产厂家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共取得成果28项,增效2亿元,有效提高了油田的安全环保水平。
本文来自中国化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