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前,济南口罩日产只有不到6万只,而4月8日已经达到日产1578万只,即将突破2000万只。在满足本土需求的同时,出口服务国际疫情防控的订单越来越多,有的企业订单量已经达到两亿只,排到了一个月以后。短短两个月时间,一条完整的口罩产业链条已日臻成熟,而防疫物品出口产业链也正逐渐形成。
出口订单纷至沓来
“出口订单已经多得接不过来,只能排到5月份了。”最近,口罩出口订单纷至沓来,济南圣泉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唐增源异常忙碌。不过让他有点着急的是,产能仍旧跟不上,大量订单只能推掉。
2018年,为了扩大石墨烯的适用领域,圣泉集团上了2条生物质石墨烯防护口罩生产线,实际日产量不足2万只。疫情期间,为满足防控需求,公司紧急投入3000多万元,扩大产能。目前,该企业拥有4条KN95生产线,40多条一次性口罩生产线,各类口罩日产能300多万只。不过这仍旧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目前已经接了还未发货的订单就接近两亿只了。”唐增源介绍,目前圣泉仍在大幅提升产能。“还有100条生产线本月陆续到位,主要以KN95生产线为主。”他介绍,预计下个月KN95口罩产能将达到500万只。
最近几天,每天都有三四万只口罩通过空运、快递、海运、铁路等各种通道,从济南圣泉发往日本、欧盟等地区。唐增源介绍,3月份圣泉集团已经完成出口两千万元,截至4月9日,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七八千万元。
济南口罩产能迅速扩大
“疫情之前,济南不是口罩生产大市,没有口罩出口。”济南市工信局生物医药产业处处长张奇良介绍。2月1日,济南医用口罩日产量1.9万只,民用防护口罩日产量3.7万只,加起来总共还不到6万只。“这基本反映了济南非战时状态的口罩生产状态。”
不过,疫情防控需要,济南市迅速扩大口罩产能。2月10日突破10万只,达到13.35万只;3月9日,突破100万只;3月20日,突破500万只;3月28日,突破1000万只……“目前,济南有口罩生产企业37家,很快会突破40家。”张奇良说,随着生产线完成磨合期,产量会快速上升,济南口罩日产量会突破2000万只。
济南市场上口罩供应渠道越来越多,供应充足,4月4日零时起,自2月11日开始运行的“济南市防疫物资网上预约平台”停止运行。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还精准对接海外疫情防控需求。根据工信部对驻外使领馆电报的梳理统计,截至3月底,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提出相关物资需求,涉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测温仪、呼吸机、药品等。
生产企业从认证、资质等多方面对接国际标准。张奇良介绍,目前,济南已经分别有不少企业通过了欧盟CE认证和美国FDA注册,7家企业取得二类医疗器械资质。“目前济南产的口罩80%用于省内防控,20%用于省外以及出口。”
防疫物品出口产业链成型
济南口罩产能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济南市工信局总工程师岳双荣表示,这得益于济南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培育形成的强大产业基础优势,还有政府应急动员生产、全力保障供应方面的能力。
疫情发生以来,济南已整合全市70多家企业,不少企业迅速转产、扩产,形成包括口罩机、无纺布、熔喷布、鼻梁条等在内的完整口罩产业链条。“口罩产业本地化率已经达到70%。”张奇良介绍,产能还在持续扩大中。
除了口罩以外,检测试剂盒、测温仪、消杀用品等防疫物资陆续实现出口,截至4月9日,完成出口交易额1944万美元。
为了推动防疫物品出口产业链完善,济南市工信局、商务局等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质、标准等方面难题,开展精准对接,组建了由67家生产企业、6家国际贸易企业、5个国际外贸平台组成的济南防疫物资国际贸易对接互动平台。同时,畅通货物外运物流链。货运航线方面,比利时列日货运航线3月份执飞12班,运送货物2200余吨;日本大阪货运航线3月份执飞13班,出口货物170吨。欧亚班列方面,截至3月31日,今年累计开行70列,同比增长84.2%,进出口货重7.1万吨,同比增长126.1%。
本文来自大众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