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屎激起千层浪。王璐根本没想到,他的一篇“鸟屎+石墨烯”的论文,会让学术圈炸开了锅。
这篇研究鸟屎提升石墨烯性能的论文于 1 月 14 日登上 ACS Nano,这可是纳米材料领域的权威期刊,影响因子达到 13 以上。论文的题目叫:“Will Any Crap We Put into Graphene Increase Its Electrocatalytic Effect ?”,换成中文就是:“啥破玩意(Crap 有屎的意思)都能提升石墨烯催化性能?”
在这篇新论文中,作者认真地将鸟屎和石墨烯掺在一起,并对属性做了对比分析。论文中称,将鸟屎换成任何材料,都能发表一篇类似的 SCI 论文,甚至喂鸟吃不同的东西,可以拉出不同的屎,进一步“提高”杂质催化剂的质量,从而产生更多的“鸟屎”论文。
(来源:bird poop problem)
要知道,自从石墨烯被发现之后,就成了材料学领域的宠儿。纯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碳同素异形体,它作为催化剂的效率并不像一些研究人员所希望的那样高。但科学家们发现,添加少量的杂原子,如硫、钾或卤素(该过程被称为掺杂),可提高材料性能。
这一发现引发了一波测量石墨烯掺杂一种或几种元素效果的论文浪潮。研究者们变着法子掺杂一些其他材料,几乎都能带来石墨烯性能的提升,也容易发论文。因此,这篇论文发表之后,不少学术圈人士纷纷点赞,认为作者意在讽刺当前石墨烯学术圈浮夸的灌水现象,以正学术风气。
那么,作者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呢?如今,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王璐,接受了 DeepTech 的采访,解释了这一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待科研的一些个人看法和态度。
“其实,开始就是觉得好玩。”目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王璐博士说道,“而且这并不是最近(2019 年)的研究,这篇论文写好都应该过去有三、四年了吧。”
图 | 论文在 ACS Nano 官网截图(来源:ACS Nano)
他表示,那时候石墨烯掺杂的研究也处于起步不久的阶段,论文“灌水”的情况也远没有现在这样严重。而且,在当时用双元素掺杂也是相对比较新鲜的事情,所以就做了这么个研究。
“如果单独看这篇文章,以科研的角度来讲,其实连我自己都知道这篇文章也是一篇水文。”王璐很坦诚地解释道,“这是实话实说,因为文章所分析的内容是非常浅层的,并没有搞什么深入研究。自己发表的其他论文和研究结果也早满足了博士毕业要求。”
他表示,这篇文章在几年前写完之后也没想到要发表,自己本来都快忘了这事儿。但在 2018 年的中旬,博士时期的导师 Martin Pumera 联系到了我,希望我用闲暇的时间把“鸟屎+石墨烯”这篇文章整理出来。而 2019 年年初,Martin 在 ACS nano 发表了一篇戳穿皇帝新衣的重磅文章——“超纯石墨烯是一种不良的电催化剂”。
Martin 在文中直接点明石墨烯的电催化活性完全是依靠内部杂质而产生的。此前认为石墨烯的电催化活性好,是因为制备石墨烯的纯度不够,从而让一些金属等元素的杂质混入了其中。
图 | 论文中石墨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图像(来源:王璐)
“然后 Martin 就帮着把鸟屎这篇文章的内容做了一次很大规模地修改。怎么形容呢?叫美化也不对,算是他把文章艺术加工了一下吧。”王璐说,“我的博导平时就是一个挺喜欢吐槽的人,而且他对近几年这种不求甚解的研究文章一直也挺反感的。”
所以,网上评论的“一开口就是老阴阳了”;还有文章中的表述:“有人可能会夸大其词地说,就算是人在石墨烯上吐口唾沫,它也会成为更好的电催化剂”,以及“在电催化领域石墨烯曾是一种神奇的材料,但现在已经不再神奇了,我们需要给它添加一些东西,让它再次伟大(MAKE IT GREAT AGAIN),这几乎成了一种范例。”内容,很多都出自于 Martin 教授这位学术界“老江湖”。
但其实,他本身也是希望研究人员能把关注重点放在更为有意义的研究上。
Martin 也通过王璐,向 DeepTech 解释了这篇文章的目的,他表示:这篇文章并不是很严肃,用鸡的粪便做掺杂是为了表明任何东西都有增强其电催化的作用。那为什么还要用化学物质来掺杂?同样,我也不会说鸡的粪便是一种有价值的掺杂剂。做这个研究本身的目的就是要揭露些很基础的东西——石墨烯的这种掺杂,然后去测电催化性是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
图 | Martin Pumera 教授(来源:Martin)
王璐也具体解释了下:“其实不管对于什么新材料来说,刚开始研究的路子都是广撒网。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去修饰材料,大家都有这个过程。之后再验证哪种方式得到的性能最好,接下来才会说去研究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能得到好的性能。在研究明白为什么好之后,进一步去研究怎样会更好,或者说如何把它结合在实际的应用,并思考大规模生产等这些更贴近生活的事情才是有意义的。”
“但目前太多文章都是按照‘鸟屎’论文的套路,掺杂一些不同元素,对比后发现有提高电催化性能的可能,再归结到协同效应或者基团结合的效果上。这其实推动不了对石墨烯电催化性的研究,Martin 希望人们能去深入探寻背后的理论。”他说道。
对于为什么就选择了鸟屎这个问题,王璐表示,其实当初导师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掺杂物实验计划,但他一眼就发现了鸟屎。“毕竟我也感觉这个很有意思么,就选择了先掺杂鸟屎。”他说道。
不过,他倒是也认为,自己导师 Martin 在设计实验时,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恶趣味在里面的。“否则也不会说,在 2019 年又把这篇文章改了许多,并且还投到了 ACS Nano。”王璐说道。
对于这篇文章,他也透露了一个细节:“ACS Nano 的审稿人和编辑们应该是经过了一阵子讨论的吧,因为从投稿到最后发出来过了能有小半年。尤其这篇文章的标题又那么直白,他们应该也是有所考虑。”
图 | 德雷克塞尔大学教授、ACS Nano 副主编 Yury Gogotsi(来源:Drexel U)
最终 ACS Nano 将其按照一篇 perspective (观点类)文章发表,这也是期刊对 Martin 和王璐带有些恶搞性质的呼吁态度的一种肯定。
由于这篇文章带来了过于火爆的社会讨论,ACS Nano 的副主编 Yury Gogotsi 在近日对外表示:“ACS Nano 发表本文的目的是阻止无用的研究泛滥,这些研究只会浪费研究人员、处理和检查论文的人,以及审阅和阅读论文的人的时间。”
Yury 说道:“作为 ACS Nano 的副主编,我负责监督出版论文的内容。而 Pumera 和王璐的这项研究以非同行评审的观点文章的形式发表,这让 Pumera 试图引起人们注意的动作起到了效果。在发表后的两天内,该文章就成了杂志今年阅读量最高的论文。”
不止在国外,这篇论文也火到了国内。在被问及这篇论文在国内火了之后有什么反应,王璐表示,自己也很吃惊,根本没有想到会这样。结果朋友圈都被刷屏了,节奏被带得也过火了。
“我现在就一直缩着,什么也不敢说啊。”他很无奈地解释道,“有些自媒体就很过分了,我都被他们搞害怕了,莫名其妙的连照片都一起爆出来了。我的联系方式很好找啊,领英和学校官网上都能直接找到我,这问都不问就发。”
图 | 王璐,他还表示别的媒体从网上找的照片没经同意不说,也实在有点模糊(来源:王璐)
“或许被炒火的原因还和国内的石墨烯产品有关。”他想了想,说道:“毕竟这个概念被普及得太广了,也被搞得很热。市场上很多所谓石墨烯的产品,比如保暖内衣、理疗保健仪器什么的,都是在炒概念,实际效果不明。这让好多人都分不清科研到产品,实际中间还有经过很长的时间去研究沉淀的。一个新材料要落到实际产品(以石墨烯为主体的),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个二三十年。”
对于未来,王璐表示在多伦多的博士后研究结束后会选择回到国内高校继续工作。目前已经确认在今年夏天将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理工学院,之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电催化/光电催化/光催化的方式制备可再生新能源。
个人介绍
王璐本科与硕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材料系,在 Inkson Beverley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本硕连读,并首次接触到碳基纳米材料(做的是纳米钻石到洋葱型碳的转化)。
而后于 2012 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系,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于 2016 年在 Martin Pumera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正是不同杂质与掺杂剂对二维材料电催化特性的影响。
Martin Pumera 教授于 2006 年获得日本物质与材料研究中心(NIMS)终身职位,然后在 2010 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研究多种材料的基础电化学性质、纳米机器人、纳米材料的毒性等。
Martin Pumera 目前已连续 3 年(2017~2019 年)当选高被引学者(Clarivate Analytics)。他目前是捷克的先进功能纳米机器人中心的主任,同时作为杰出教授任职于捷克布拉格化工大学,也是未来能源与创新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
本文来自DeepTech深科技,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