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永安,石墨储量超9000万吨,辖区内探明的微晶石墨矿储量居全省首位,是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的全国首批11个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去年,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利税9800万元。
上月,2019中国福建(永安)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在永安举行,15项石墨烯“黑科技”登台打擂,不少业内人士、专家纷纷看好:“随着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体系、生态体系的逐步建立,石墨烯产业的春天,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点燃“烯”望
一大批科研样品变产品
7月,位于永安市贡川镇的石墨与石墨烯产业园一片繁忙景象。
“园区内几条生产线即将投产正在大量招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郑永胜告诉记者,作为全省唯一的石墨烯产业专业园区,一批石墨烯科研成果上月签约落地,正在马不停蹄地进行前期工作。
山西大同大学赵建国团队的《石墨烯增效复合肥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项目。
“石墨烯不仅是工业‘味精’,也是农业‘味精’。”赵建国是山西大同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碳领域的研究。他告诉记者,把石墨烯应用于农林业领域,源于草木灰的启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植物燃烧产生的草木灰之所以成为农家肥,其实是它含有纳米碳和石墨烯发挥了关键作用”。
10年前,他的团队另辟蹊径,尝试采用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溶胶,利用石墨烯使增效肥具有高吸附性和缓释放性,增加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潜能,不仅实现增产,还能降低传统化肥使用量。
这一成果最早用于农产品,效果惊人——只需原来30%的肥料可实现增产约20%。但却难以推广。原因有两个,一是种出的农产品个头超大,很多人误以为是转基因,市场难以接受,二是增产效益与使用石墨烯溶胶的成本基本持平,缺少盈利空间。
4年前,他们把重点转向附加值较高的林业,如培育珍贵苗木,治理沙漠化、矿山,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显著提高。在上月举行的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上,这一成果以58分(满分60)拿下一等奖,并当场签约落地永安。
“他们带来了石墨烯领域最前沿、最实用的创新成果,体现了不同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为大赛创业导师,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俊和说,决定成果能否产业化主要看创新性、成熟度和市场前景三个方面因素。
越来越多的成果步入产业化阶段。目前,已有6个孵化中试项目入驻永安,石墨烯制备、石墨烯防腐涂料,石墨烯均相导热复合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连续纤维等一批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研发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布局“黑金”
要素洼地、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我省于2016年起提出“以用为导向,加快构建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体系”。资源丰富的永安市抓住机遇,将有“黑金”之称的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新的业态进行培育,建设石墨与石墨烯产业园。
三年来,我省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福州和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的“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
“园区的定位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差异化发展。”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林海告诉记者,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科研各方面要素集聚,打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10月,永安出台《关于加快永安市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2019年至2023年,永安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落户在园区内企业的扩大投资、增产增效、孵化中试、公共研发等予以奖励。
产业创新平台正在形成。目前永安已引进清华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技术研发团队。其中,厦门大学运营的石墨烯工程实验室已开始运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运营的永清石墨烯研究院工作团队也已入驻。
“入驻园区的石墨烯企业享受弃水期每度0.3848元的电价优惠,这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对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的曹昉来说,电价优惠是永安园区的一大吸引力——创业项目电耗约占成本的30%,落地永安可以节约大量成本。
“未来的石墨烯产业将建立在石墨烯材料的‘杀手锏’及应用基础上,而不是仅仅作为‘万金油’式的添加剂。”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福建省政府产业顾问刘忠范院士告诉记者,石墨烯产业化之路没有捷径,需要稳扎稳打,打造核心竞争力。
他认为,发展石墨烯产业需要产学研有效结合。并提出“研发代工”这一产学研结合模式——针对企业的研发需求,组建高水平专业人员构成的专门研发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定制化的技术研发。与市场全过程利益捆绑,长期稳定地服务于企业的高技术研发,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无缝衔接。
本文来自东南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