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奋楫争先,70年风雨兼程。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尔滨市以“共和国长子”的姿态,伴随着伟大祖国砥砺奋进的铿锵步履,书写出沧桑巨变的壮丽篇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冰城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演奏出新时代振兴发展的华彩乐章。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奋进冰城大型主题采访行动”,通过编辑记者的一线调研采访,用心讴歌光辉历程,用情展现人民奋斗,以激发全市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5月17日23时48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把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45颗卫星送上太空。
此次火箭发射中,中铝哈尔滨东轻公司提供了火箭“大脑”和卫星“臂膀”的铝合金材料,这是“冰城铝”第304次助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新世纪新时代,哈尔滨科技创新持续发力,相继为“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等国家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哈尔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作出的“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重要指示精神,把科技创新确立为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的战略基点,致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围绕自身科技优势,以科技创业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将全市富集的科技“势能”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动能”,打造出驱动哈尔滨加快振兴发展的强劲引擎。
“大科学工程”落户,冰城科技追“星”逐“月”
数十辆混凝土罐车穿梭往复,三座大型塔吊片刻不停——在位于哈尔滨新区科技创新城哈工大“大科学工程”项目工地上,忙碌的施工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只争朝夕的加速奔跑。
“五一劳动节的最佳打开方式就是充满激情的劳动。”奋战在项目工地的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80后工程师杨淞皓说,“现在,我们为哈工大‘大科学工程’的实验楼打基础;未来,这里将是中国航天的重大基础设施。到那时,我会为自己曾付出的劳动感到自豪。”
松北区西四环路外侧,占地约50个足球场大的黑土地上,钢筋混凝土浇筑出形态各异的建筑,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国际一流的“太空模拟城”正在拔地而起。
“大科学工程”是哈工大有史以来承担的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科技工程类项目,也是东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45亿元,建筑面积28766平方米,建设周期5年。
目前,哈工大“大科学工程”正在进行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建设,预计将于今年底主体完工。在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中,设有“月尘舱”“火星尘舱”“综合舱”,可模拟各种极端太空环境。
“简单地说,太空或者火星、月球上等是什么环境,我们就在地面构造一个相似环境,很多相关太空科学研究在这里进行,可以不用再上天。”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建设指挥部基建负责人王晨说,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实现我国空间科学与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重大突破,对哈尔滨发挥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长久地看,也将对哈尔滨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哈尔滨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最优选择,也是基于城市资源禀赋清晰认知的精准发力。
在全国50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哈尔滨列第9位,其中科技成果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列第6位,堪称一座“科技富矿”。
如何把待字闺中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哈尔滨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交出了一张可圈可点的“科技答卷”。
哈尔滨市先后制定实施了《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科技政策39条”。沿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企业成长路径,布置服务链,配备资金链,打造产业链。三年来,累计新增科技型企业3446户。
哈尔滨市将服务链和资金链向科技创业链源头延伸,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以推动国家“三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为靶向,与16所大学大所签订了市校(所)共同推动“三权”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向书,激发了在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近三年来,全市共转化大学大所科技成果1097项。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的论断,为哈尔滨指明了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根本方法和路径。”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说,“现在,哈尔滨正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龙脊”挺立,城市中轴崛起“双创一条街”
在被称作哈尔滨“龙脊”的城市中轴线上,国内最长的“创新创业一条街”正在加速崛起。
“创新创业一条街”北起南通大街,经一曼街、东西大直街,南至学府路零公里处,总长15.8公里,沿线集聚18所高等学府,串起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近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教资源密度国内罕见。
哈尔滨工程大学恰好位于位于“创新创业一条街”的“龙头”位置,近几年来,这里演绎着“知识经济”的成长故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正是这一年,“哈船导航”成立。两年来,这家公司的年合同额超过2亿元,在国内船舶导航领域占据1/3市场份额。研发团队也由最初20余名教师壮大为近100人组成的“核心教师+设计师+工程师”队伍。
前不久,“哈船导航”以军品技术转化的海浪监测仪通过美国船级社认证,正式走向国际市场。预计到2020年,企业产值规模超过2亿元、估值20亿元,3年内具备IPO条件或实现上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发表讲话时,我幸运地站在第一排。”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哈船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玉新教授说,“作为科研人员,总书记的讲话时时激励、鞭策我,让我对转化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充满信心。”
“哈船导航”的高速成长只是哈尔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的一个缩影。来自哈尔滨市科技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新成立的14家高科技企业中,就有200多名教师成为股东,他们握有的股权价值高达1.64亿元;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市校合作先后推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焊接集团等100多家“新字号”科技型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建立的食品专业孵化器,已吸引东北农业大学教师创办的7家企业入驻……
随着大学大所科技成果的加速落地转化,以“双创一条街”为代表的哈尔滨孵化器产业方兴未艾。目前,哈尔滨市成功引入创业公社、阿里、京东、腾讯等国内知名孵化机构和资源。
2018年,哈市全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总数达接近150家,孵化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总数达到4000余户,“科技动能”后劲十足。
科企新军“井喷”,“冰城智造”王者归来
在哈尔滨新区万鑫石墨谷新材料产业园,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厂房内正在运行,有“黑金”之称的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正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而就在厂房的对面,一座国内最先进的石墨新材料研究院即将投用。
作为离石墨资源最近的大城市,哈尔滨凭借着地缘优势,抢占“黑金”产业价值链高端,积极打造石墨产业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开辟出一条石墨精深加工的跨越之路。
万鑫石墨谷是中国宝安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建立的,总投资16.5亿元。2015年,万鑫石墨谷率先推出了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产品,是国内外第一个实现石墨烯产品大规模市场化销售的企业。
目前,其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产品已发展出10余款不同型号,可以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在复合导电浆料产品之后,万鑫石墨谷的碳纳米管产业化项目已于2017年落地,到今年年底产能将达到500吨。
依托资源、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近年来,哈尔滨市石墨产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2018年全年实现产值2.3亿元,成长前景可期。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石墨精深加工产品,而是要改变一个产业的未来。”哈工大教授、万鑫石墨谷首席专家袁国辉说,“目前国内缺少石墨领域专业研发机构,我们打造国家级石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要担负起引领哈尔滨及全省石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为哈尔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建设提供加速增长的科技动力。”
石墨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崛起,正是哈尔滨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的见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哈尔滨科技企业迎来了“质”“量”双提升的发展黄金期。
2018年全市通过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010家,占全省58.7%。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户,总数达到774户,增长26%,占全省的67.3%。
近几年来,哈尔滨市平均每天诞生3.5户科技企业,科企“野蛮生长”的速度不停地刷新着这座城市的“双创”纪录。
目前,哈尔滨市校所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总数已经占到哈尔滨市科技企业总数的30%以上,其中,博实、奥瑞德、威瀚等一大批企业始终保持国内行业龙头地位。在创业时代网全国30个大中型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名中,哈尔滨市列东北副省级城市之首。
2018年,哈尔滨市登记技术合同3206份,增长19.2%,占全省的94.16%;技术合同成交额154.16亿元,同比增长13.17%,占全省的90.65%;全市专利申请22373件,专利授权1207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77件。
“现在哈尔滨的科创氛围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该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有所作为。”哈尔滨凯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立坤说,“哈尔滨的科技工作者要勇做这个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以科技创新之火引燃全面振兴的澎湃引擎。”
创新不停,发展不止。预计到“十三五”规划末期,哈尔滨市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将提高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这正是时下生动上演的冰城实践。
本文来自哈尔滨新闻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