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传承中关村精神 创新步履永不停歇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陈威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熬了5年才把石墨烯成功融入胶体里,找到最关键的导热胶复合材料,最终让“超级灯”大放异彩。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德国产品也只能做到40W的功率,而明朔科技已实现60W产品的量产,且即将实现100W产品的量产。

改革是底色,创新是灵魂。电子一条街,“两通两海”(四通和信通,科海和京海),北京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联想、搜狐、百度、网易、旷视,人工智能芯片、人脸识别技术、液态金属3D打印……从1988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到1999年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再到2009年成为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余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关村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忽视的节点。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原力”之所在,中关村就是一块科技“圣地”。它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种象征,甚至是一种精神图腾。

四代人传承中关村精神 创新步履永不停歇

千帆竞渡海天阔,百舸争流向未来。从1980年陈春先等科研人员创立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的前身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关村人在筚路蓝缕中开拓创新,陈春先、纪世瀛、王小兰、柳传志、王文京、李彦宏、雷军、邓中翰、印奇等四代创业者,以“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的中关村创新精神,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科技发展道路。

第一代创业者:披荆斩棘  敢为天下先

1980年10月23日,从美国考察归来深受震撼的陈春先,向北京市科协借来了100元钱,在中关村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从此,以柳传志、王洪德、段永基、张家林、彭伟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从大院大所走出来,在中关村开创了具有改革意义的新事业。他们率先擂响了民营科技的战鼓,“摸着石头过河”,带领创业团队将科技服务和产品推向市场。

而陈春先的故事,需要从40年前的那个春天说起。

1978年的早春3月,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标志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此次科学大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让坐在人民大会堂里的陈春先心潮翻滚,激情难抑。

1980年10月23日,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陈春先和纪世瀛等人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间十几平方米,俗称“鸡窝”的平房仓库,开启了拓荒之旅。就这样,“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悄无声响地成立了,经营项目包括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牵线搭桥。

陈春先的这个技术服务部,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人称“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陈春先因此被誉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

联想则诞生于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不到20平方米的小平房内,那是中科院的一个门卫室。

1978年11月的一天,柳传志看到《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如何科学养牛的文章,他立刻感觉到“气候真的要变了”。1984年11月的第一天,终于下定决心的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的前身)。

回忆起当年抛下“铁饭碗”的经历,柳传志说,并非没有犹豫,但他更相信国家的未来,他要伴随国家前进的步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天,中关村每天都在“翻篇”,创新生态圈日新月异,已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这群下海先“吃螃蟹”的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正是燎原之前的星星之火。

第二代创业者:喷薄而出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后,催发了中关村创业高潮和第二代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形成。今天为人们熟知的有王文京、冯军等。作为中关村第二代企业家,他们从一“下海”就果敢地选择创办产权清晰的企业。他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企业生存、成长、发展的创业过程,使许多企业的规模已大大超过了第一代。

王文京是从国家部委干部变身中关村民营企业家的第一人。1988年8月15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24岁的王文京和他的同事苏启强聆听了一场关于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说明会。他们热血沸腾地听完了18条政策说明,随即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辞去公职,到中关村创业。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当年12月,在海淀区双榆树街道,用友财务人员服务社诞生了。

1990年2月,个体商户性质的服务社转为私营性质,更名为北京市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中关村最早的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993年,用友拿到高新技术企业牌照,编号“SY0001”。

2001年5月,用友成为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如今,用友集团已是亚太地区大型的企业管理软件、企业互联网服务和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位列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第15位。

王文京形容高新技术产业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在一浪一浪的科技变革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像冲浪运动员一样,抓住每一个奔涌的浪潮。

创新没有完成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站在创业30年的十字路口,王文京说:“我们要以一个再出发的心态面向新时代,继续走在时代前列。”

这,也是中关村企业家和创业者的集体心声。

第三代创业者:千帆竞渡  中西合璧闪光彩

中关村第三代创业者诞生在世界新经济的浪潮中。

作为中国本土的搜索引擎互联网企业,百度的崛起堪称“从技术迈向商业”的成功模板。2000年,百度的缔造者李彦宏,这位只身在华尔街打拼的中国互联网技术人员,带着振兴中国互联网事业的梦想,怀揣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回国,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搜索引擎公司。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热爱中国文学的李彦宏从辛弃疾的这首著名宋词《青玉案》中获取灵感,并挑取“百度”作为公司的名字。

6年后,这家在创建初期盈利尚是难题、主要靠网络搜索引擎维持生存的本土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一举成名,刷新了世界股市一个又一个纪录。

“每年我国进口的最大物资不是石油天然气,也不是粮食,而是芯片。据了解,每年我国芯片的进口额多达2000多亿美元,折合一万多亿人民币。而芯片安全,关乎着信息安全、国家安全,核心技术无法从国外购买,只能依靠自主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星微集团首席科学家邓中翰说。

1999年,邓中翰受邀参加建国50周年的国庆观礼,从此与中关村结下不解之缘。同年10月14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03号一间1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中星微诞生了。在北京的严寒里,地下室里没有暖气,创业的同伴们生了冻疮。

“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要沉下心来,不然就挨不过这个冬天,也不可能迎来我们未来的春天、夏天和收获的秋天。”邓中翰说。

推销“中国芯”在索尼受冷遇,反而坚定了他将产品打入索尼的决心。后来,这颗“中国芯”在索尼、三星、飞利浦、苹果等世界大品牌的产品中铿锵跳动。

签署公司上市文件时,邓中翰一反常规,第一个用中文在纳斯达克签字。他说:“用我的中文(名字)签字,我心里面就想着这代表着中国核心技术的创新,代表着中关村‘中国创造’这样的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它有着非凡的意义,也代表着‘中国创造’真正地登上了世界舞台。”

“我是一个老中关村人,1992年就开始在中关村创业,20年过去,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经历者感受到了中关村作为创新之都的魅力,也感受到了20多年中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出感慨的人,是中关村另一位传奇人物——雷军。

雷军是金山软件的代言人,他参与了卓越网的创建;他是天使投资人,陆续投资了20家创新型企业,并使它们成为行业翘楚。他两次执掌金山,41岁开始二次创业,用小米手机助威国产手机品牌。

在雷军眼中,创业的成功归结于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无疑是中关村的大环境,“中关村汇聚了无数的人才,小米初期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我们在创办小米的时候,很容易地就汇聚了像摩托、谷歌等很多大公司的精英。而中关村在过去这些年的努力下,拥有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小米干的事情,一部分是在于人才,一部分在于资金,没有资金是做不成的,离开金融支持做这么大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正是成长于中关村,才让小米走到了今天”。

第四代创业者:奋斗新时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大学就开始创业或者刚刚毕业就创业的年轻面孔成为中关村第四代创业者。

2018年12月28日,旷视科技创始人兼CEO印奇荣获由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与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8·科技盛典”(第六届)“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称号。

2011年,印奇与唐文斌、杨沐两位同窗在中关村成立旷视科技,技术出身的三位创始人带领着团队,7年来秉承“甘坐冷板凳”的技术信仰,不断攀登着人工智能的新高峰。

如今,旷视科技已是全球最早一批用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人脸识别规模化商用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拥有全球最大人脸识别开放平台Face++。在成立七年的时间里,揽获25项国际人工智能顶尖竞赛冠军,同时拥有国内外在申及授权专利900余件,比肩谷歌、脸书、微软等巨头。

虽已取得不凡成绩,但印奇和其创办的旷视科技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印奇这样诠释人工智能的未来,“希望在自己60岁的时候,社会中的家庭、企业、城市的角角落落都有具备高度人工智能水平的物联网系统和机器人在运转,生活方方面面更高效、更美好。迎上人工智能浪潮,在自己和团队以及行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能够走在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

和所有海外学子一样,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学硕博连读的奇碳科技合伙人白净卫曾经面临着回国还是移居海外这一人生抉择。虽在海外有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但他始终挂念着祖国的父母和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和妻子达成共识,2016年,在美国工作3年后,白净卫带着妻子孩子重返这片故土,在海外生活数十载,白净卫满载科研和创业梦想而归。

“2016年回国后好多人问我做什么的,我告诉大家我是做基因测序。”回国后,白净卫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齐碳科技,准备在国内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孔测序仪。

2019年1月11日,白净卫和创业合伙人胡庚带来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项目,在2018年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决赛的全球各领域、各赛道的比拼中摘得了全场总冠军。奇碳科技一鸣惊人。

“别看基因测序仪体积小,但其制造一点都不简单,其难度系数不亚于造一架飞机。”白净卫说,通过团队自主研发技术,让DNA链条通过蛋白上的纳米级小孔时,监测纳米孔产生的电流变化就能实现对基因的测序。相比上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实现设备轻量化、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在医院做癌症、产前筛查基因检测后,取样后的基因现在需要进入一个比冰箱块头还大的设备里进行至少整整一天的基因测序分析。而几年后,这样的医疗级基因检测在基层医院里一个化妆盒大小的基因测序仪上就能完成。

2020年,奇碳科技团队计划推出产品样机。这,将改变国内这一领域长期空白的历史。

2017年,站在钓鱼台国宾馆的签约桌前,明朔科技创始人陈威有些激动。落笔后,他率队研发的“超级灯”将走出国门,率先在日本冲绳码头公园点亮。

“超级灯”即石墨烯LED灯。由于采用石墨烯复合材料导热和散热,“超级灯”体积比传统LED灯缩小75%,节电率却提升30%,还可具备WiFi热点、智慧监控、应急可视报警等功能。

石墨烯作为新材料里的“黑金”,早被世界各国虎视眈眈,但产业化应用一直步履维艰。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陈威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熬了5年才把石墨烯成功融入胶体里,找到最关键的导热胶复合材料,最终让“超级灯”大放异彩。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德国产品也只能做到40W的功率,而明朔科技已实现60W产品的量产,且即将实现100W产品的量产。

陈威博士毕业即创业。从组建创业团队,到自主“超级灯”出口日本,只用了不到4年。论辈分,陈威算中关村第四代创业者。与他前后脚毕业的大学生,创新的种子往往在大三时就开始萌发,因而形成了备受关注的“中关村21岁现象”。

1988年出生的刘成城,在2010年创立科技媒体公司36氪时只有22岁。如今36氪已是中国最大的数字科技新闻网站之一。目前,36氪已成为连接国内初创企业和投资者的桥梁,同时从36氪拆分独立出来的氪空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联合办公运营商之一。

赵武阳不到20岁开始创业,是一个连续创业者,2013年7月创立的升哲科技是他创办的第三家公司。

在2017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上,升哲科技以“基于低功耗广域网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及平台”这一项目斩获全国成长企业组一等奖。

在2019年5月15-22日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新闻中心,无论是匆匆而过,还是驻足观察,来往观众的人脸特征数据都可以实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样高效的人脸识别与检测技术,正是升哲科技自主研发的核心人工智能算法的直观体验。

“要用最笨的办法做别人抄不了的产品,核心技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赵武阳说。

升哲科技公司团队平均年龄仅有28岁,在短短6年的时间,使企业产品服务于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

“创业需要有好的环境。我们在中关村这片沃土上成长,是因为中关村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政策扶持以及营商环境。”赵武阳表示。

“技术是一个国家真正引以为傲的资本,青年技术创业者体现了一个国家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技术落地的真正体现在于练就过硬的本领,找到合适的场景,否则只能是‘屠龙之术’;技术创业要能静心砥砺,卧薪尝胆,等待‘势’的到来。”2014年7月,陈震创立了以机器视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速感科技,短短4年多时间,这位1993年出生的年轻创始人带领着速感科技快速奔跑,目前拥有近30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不上高山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中关村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倾注激情和汗水。

“很多人创办企业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要在国际竞争中有中国的话语权,要振奋民族精神。”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一语道出中关村之魂,几十年来,中关村沉淀、厚植下来一种创新创业文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产业报国的奉献精神。

本文来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9年5月27日
下一篇 2019年5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