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实习记者 宫晓静 通讯员 侯义凤 杜茜
在4月18日于莱西举行的2018先进碳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先进碳材料产业特色小镇项目签约落户莱西市南墅镇。项目一期建设将投资30亿元的产业基金,利用5年时间,打造市值10亿元以上新材料企业10家,带动总投资100亿元。二期实现平均每年新增税收5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税收达到每年10亿元。
走进位于南墅镇的石墨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长江以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墨烯导电导热剂生产线在此落户;投资3亿元的石墨污水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德通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科技型企业林立……莱西市以石墨烯产业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在黑色石墨产业上打造的“绿色碳谷”正快速崛起。
莱西拥有丰富的晶质石墨矿产资源,是国内石墨资源三大主要产地之一,加工交易量近50万吨,占全国石墨市场半壁江山。昔日的南墅石墨矿是国内石墨深加工技术和产业标准的输出地,在国际市场上标注“NANSHU”字样的石墨产品,是高品质石墨产品的象征,价格在国际上一度比其他产地的石墨产品高20%左右。
2005年,因体制、管理等各种原因,曾经辉煌的南墅石墨矿破产。许多原矿厂的技术工人、销售人员及部分民营企业家依托南墅石墨品牌效应,纷纷创办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南墅镇辖区内发展起 20-30家小有规模的石墨加工企业,较好地传承了原南墅石墨矿石墨加工技术,但是“各自为营”的石墨企业在做大做强上面临环保达标、技术创新、品牌效应等重重困难。
为重燃石墨产业发展“烯”望,莱西市确立了建设“国家级的‘碳谷’产业示范基地”和“国际一流的石墨烯新材料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建设石墨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搭平台、聚企业、引人才、兴产业,打造“绿色碳谷”,促进石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打造百亿元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链。
从2010年开始,莱西以原南墅石墨矿5000亩国有土地和闲置厂房为依托,按照现代化工业园的建设要求,规划了10000亩的石墨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并被确定为青岛市级产业集聚区。为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莱西市又先后投入2亿余元,实施园区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投资3000万元新建天然气站一座,解决集聚区工业用气问题,为吸引企业集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利用园区平台招商过程中,莱西市由引资转变为选资,引进青岛德通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华高墨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项目,发展高端石墨产品,淘汰高能耗、有污染的低端石墨产品。企业集聚带来了产品互补。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提供技术、产品支撑,降低物流成本,稳控产品质量。百佳创想公司生产的石墨烯分散剂可以与德通纳米、德安新碳等石墨烯企业合作;百兴石墨等企业的膨胀石墨可以供应给德通纳米、泰星科技等企业,作为制备石墨烯、石墨纸的原材料。目前,园区从基础设施配套到企业互为补充的集聚发展,已吸引入驻石墨生产企业达18家,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1家,青岛市重点项目4家。
高端人才的技术优势,是莱西成为石墨烯行业领跑者的有力支撑。2016年,莱西成功引进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主席萧小月教授,并成立青岛德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建成江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年产5000吨高品质石墨烯导电导热剂生产线。在多方接洽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教授又与南墅镇资产运营公司、青岛德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青岛德安新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将安德烈·海姆教授团队开发的石墨烯复合材料技术与萧小月教授团队开发的生产工艺相结合,致力于石墨烯工程塑料、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其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应用,该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为了带动石墨新材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南墅镇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共建了河北工业大学青岛碳材料产业研究院。为莱西石墨企业提供研发、孵化、技术转移为一体的全链条孵化服务。此外,南墅镇还与中国五矿洽谈合作打造全国石墨制品集散地,引进专业电商企业成立青岛伍贰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线上石墨制品展示、销售平台。线下、线上同时发力,为产业发展提供闭环服务。
“我们在石墨新材料集聚区还将配建120亩的小企业创业园,为研究院研发成果提供产业化基地,提供从项目孵化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南墅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打造的是项目引进—孵化—中试—量产的跨越式招商创新模式和碳材料特色创新平台,探索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新模式。截至目前,安德烈·海姆教授和萧小月教授团队、中科院李玉良院士团队、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团队、中国石油大学吴明铂教授团队等四支人才团队已签约入驻研究院。
本文来自中国工业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