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现场。 保金 摄
中新网武汉4月20日电 (马芙蓉 保金 杨科)“彝族太阳历每个月为什么有36天?”“冬虫夏草是虫还是草?”4月20日,首届国家民委系统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32名科学达人带来了科学大餐。
选手进行科普讲解。 保金 摄
本届大赛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承办,以“科技创新·强国富民”为主题,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自今年3月预赛启动以来,国家民委系统32名选手经历层层选拔,跻身决赛。
选手使用双语进行科普讲解。 保金 摄
当天决赛由自主命题讲解、随机命题讲解、科技常识问答和评委问答四个环节组成,全方位考察选手的语言表达能力、科技素养与知识水平、随机应变能力等。
在自主命题环节,选手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案例,解释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阑尾到底用不用割、光的电磁性质、石墨烯的作用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环节允许选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或双语(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讲解。当天共有8名选手使用双语,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有维吾尔语、彝语、藏语、苗语等。
最具挑战的当属评委问答环节,“人眼可见光的范围是如何确定的?”“粒子对撞机中的粒子如何加速?”“佩戴银饰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司长田联刚介绍,从2018年起,国家民委系统将每年举办一次科普讲解大赛,由6所委属高校轮流承办,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科学素养。(完)
本文来自中国新闻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