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江芸涵)记者日前从西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理学院本科生曾宇、陈佳佳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应用表面科学)期刊和《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材料研究快报》)发表学术论文,这是西南科技大学重视本科教学实践和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成果。
《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为SCI一区TOP期刊,即时影响因子4.24,2016年影响因子3.387,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3.184。该期刊定位于应用物理和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中纳米结构及其表面和界面领域的研究,以及表面、界面和薄膜的加工、修饰和表征的原子化描述。主要刊发化学、工程、材料、能源、催化及交叉学科原创的、突出性的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为SCI四区期刊,即时影响因子1.068。该期刊在材料科学方面具有较好的影响力。
陈佳佳
曾宇
论文研究的是什么?
曾宇的论文题目是“制备ZnO/Si pn异质结-蛾眼结构及其抗反射性能,增强的电荷分离效果与光催化性能”。具体内容是通过化学刻蚀,物理气相沉积与水热法制备蛾眼复合结构,并对此种结构的微观形貌结构与成键、元素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详细分析研究了结构所具有的抗反射性能,光催化性能,超亲水性能与电子传输机制。
据介绍,基于此结构本身特性——在微金字塔硅基表面生长氧化锌纳米棒,此蛾眼复合异质微纳结构能有效吸收自各个角度入射的光,具有优异的抗反射特性,吸收光增加就能有利于后续光的利用,能有助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比如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
同时由于此三维结构形成的异质结的有效结合面积增大,内置电场的有效面积增加,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同时结合其超亲水性能,有助于这种复合微纳结构的光催化性能。“简单来说,光催化性能指的是这种涂层结构在光照射作用下,能够降解水中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有机物。” 曾宇告诉记者,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此结构还能应用于传感器、发光器件等领域。
陈佳佳论文的题目是“双层十字形石墨烯阵列的吸收增强”,她研究的是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结构,对需要采集吸收光的器件具有一定的意义。
石墨烯是一种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电子能带结构,表现出许多奇异的光学性质。基于石墨烯的吸收剂具有连续可调的表面电导率的优势。石墨烯的高载流子迁移率,使得它适合于超快速开关。作为一个无因次和柔性材料,石墨烯可以方便与其他光学器件集成。于是,他们仿真了一种波长可调谐吸收体——由周期性的双层石墨烯阵列组成。在远红外和太赫兹波段,通过对各个参数的改变,该结构表现出了对光吸收具有一定的规律。
论文怎么写出来的?
在省属高校,本科生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不多见,这两位女生的科研成绩与西南科大良好的科研环境紧密相关。
曾宇说,学校特别重视科研,设备仪器都非常好,并且本科生只要有兴趣,就能加入实验室,跟着老师、课题组做项目,参与很多科研创新项目。“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能学习到很多书本上、课堂上没办法学到的知识,积累很多经验,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出贡献打好基础。”
两位同学都感慨,能做出成果来最离不开的是理学院光电器件团队易早副教授与同学的支持与帮助。“易早老师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科研有着无比的热爱。”
陈佳佳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比较难的就是一开始对模型的设计与调控。模型是否合理,仿真出来实验数据是否符合一定的规律等,在研究初期都是比较费力的。对此,她非常感谢指导老师易早,从开始的模型设计,随后的模型建立,以及后面的数据处理、文章书写,到最后的文章投稿,都倾注了心血。
科研的道路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宇说,在研究中需要改变调整参数做大量实验,并分析大量数据,任务非常繁重。“如果要说克服的方法,可能只有坚持。”而在同学的眼中,曾宇也是很轴的人,“遇到问题必定刨根问底,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
两位年轻漂亮的95后女生,从事着貌似枯燥的科研工作,但绝不是沉闷的理工女生。曾宇热衷画工笔画,跳拉丁舞和旅游,有时间愿意多陪家人。陈佳佳说,平时除了学习和科研以外,会去图书馆借课外读物,也会和朋友运动、下棋、追剧、逛街等。“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在实验室。”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她们一直执着于科研的最大动力。对于未来的安排,二人均表示将继续深造,期待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四川在线,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