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安德烈·盖姆,2001年开始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2004年,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发现了二维晶体的碳原子结构,就是著名的石墨烯。2010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教授,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2012年,因为杰出的科学贡献,安德烈·盖姆在英国被授予爵士勋衔,被称为“石墨烯教父”。
被誉为“石墨烯之父”的安德烈·盖姆,成为深圳引进的第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12月4日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揭牌,安德烈·盖姆出任该中心主任。截至目前,已有五位诺奖获得者在深圳成立研究院或者实验室。“石墨烯之父”在深圳建立研究中心对于未来城市产业布局有何意义?诺奖级别的顶尖科学家又为何选择与深圳的高校合作?
将用5年时间 建一支国际顶尖团队
石墨烯,号称能颠覆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盖姆是这种神奇材料的发现者之一。早在今年4月11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上任的第10天,就会见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半年之后,12月4日,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管理,以TBSI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依托的“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正式在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简称TBSI)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揭牌成立。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揭牌
该中心的规划显示,将用5年时间成为一支国际顶尖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前沿创新团队。其中包括,1-2位诺贝尔奖得主领衔,3-5名中国、欧美等发达国家两院院士为核心成员,20名以上杰出教授为科研骨干以及100名以上专业一线科研人员。
安德烈·盖姆教授将担任该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在致辞中描述了中心未来的愿景:将之建成为国际顶尖的科研实验平台,重点攻克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基础前沿研究和高端产品产业化方面遇到的关键难题,最终成为集研发、标准化制定、产业化检测等多功能服务平台。
他说,人类文明已走过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信息时代,下一个时代将是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时代。在过去5到10年间,世界范围内石墨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有了巨大的飞跃,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推动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
盖姆教授认为,在下一个10年,石墨烯的应用将迅速增长,相信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中心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石墨烯和二维材料研究机构。如何推动石墨烯等二维材料进一步产业化,将对深圳未来的产业布局、升级以及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参加了揭牌仪式。他说,深圳市政府非常重视科学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及世界前沿领域的研发工作。“我们对新揭牌的研究中心寄予厚望,石墨烯是个非常好的东西,我们将把石墨烯等新材料的研究,列入未来重点支持的项目和大力发展的主攻方向。“陈如桂强调,”深圳的特质是创新,通过政府组织引导、依靠社会力量推动,把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全球顶尖的产业创新中心。”
发力新材料产业 深圳具有创新优势
到目前为止,石墨烯研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让它更快走出实验室,进入利用高质量石墨烯制造新产品的第二阶段?这个问题有望在深圳找到更多答案。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张林认为,安德烈·盖姆与深圳的合作,将充分利用深圳的市场化优势和产业化能力,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尽快推动石墨烯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对做强“中国制造”意义重大。“十三五”时期被业内看成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今年,深圳专门实施了创新“十大行动计划”,明确把石墨烯作为“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和“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快推进石墨烯技术产业化。
深圳目前有一批市场规模大、技术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正深度介入这类新材料的应用领域。比如,光启拥有全球首条实现量产的超材料生产线,柔宇科技发布了世界上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华讯方舟近期成功研发世界首块石墨烯太赫兹芯片,华为正研究如何将石墨烯成果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比亚迪正全力研发石墨烯-磷酸铁锂电池等。
资料显示,深圳作为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等技术已跻身世界前沿,累计集聚了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去年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 .6%,产业规模超过165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23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探因:为何诺奖获得者大多选择与高校合作?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张林分析,与依赖商业驱动的企业不同,高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在科技创新前沿所处的位置更加中立。高校通过教育科研创新平台,吸纳一大批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共同的价值观,将成为高校核心理念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并对所处地域的高新技术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可限量的驱动力。
而企业对于人才存在“垄断性”的需求,强调忠诚度,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则恰恰相反。一拨又一拨的师生,带着技术和研究成果走出校园创业。创业成功的师生又向大学提供捐赠和资助,回馈基础研究,从而形成了“小闭环”的学术生态,大大支持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一依靠市场资源配置的财政模型,不仅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与技术的良性循环,更催生了一批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高校具有非功利性和长远的生命周期,通过教育的传承来影响社会,诺奖级的顶尖科学家们选择与深圳的顶尖高校共同建立实验室,是最好的一种合作模式。”张林认为,营造高水平人才聚拢的生态系统,是深圳经济发展转型成功的关键。
目标:深圳未来将组建十大诺奖科学家实验室
2017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圳今年要抓好科技创新、企业、人才等五大政策落地,放大政策叠加效应,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今年新建两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截至目前,已有五位诺奖获得者在深圳成立研究院或者实验室。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罗伯特·格拉布斯(RobertH.Grubbs)教授,在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了格拉布斯研究院并出任院长。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是深圳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名字命名的研究院,以南科大为依托,设置新医药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新能源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则在今年迎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AriehWarshel)、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BrianK.Kobilka),为他们领衔的计算生物研究院、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揭牌。此外,深圳首个以诺奖得主命名的实验室———“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于去年年底落户在南山区茶光路的集成电路设计应用产业园。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朱倩
本文来自南方都市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