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2016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正式公示,来自九个院系的7名博士生与3名硕士生最终获此殊荣。
下面团团这就带你走近这些“有故事”的同学,看看超级学霸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科研就像追「女神」 在不断被拒中摸索门路——唐城
唐城,化学工程系2013级直博生,师从魏飞教授、张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三维石墨烯材料的高效构筑与储能应用。
今年博士四年级的唐城已经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3篇,总影响因子大于150,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封面(含封底)论文5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今年5月份,获评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荣誉称号。
唐城是一位酷享学术、天马行空的典范,在他眼中,“科研是一种人生态度,但实验室不是科研的全部”。作为清华大学“未来石墨烯应用兴趣团队”首任辅导员和理事长,他从无到有地将其发展成包含14个院系9个年级的综合型科创团队,致力于学生主导的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探索。在一篇阐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论文中,创造性地将中国太极图的结构与设计思路融合设计,从而成为具有很强视觉冲击的一期权威期刊的封面图。
唐城也经常遭遇投稿被拒的情况,每次返稿之后总是认真揣摩退稿原因,揣摩审稿人心思,反复修改投稿,直到投中为止。在他看来投稿的过程就像追求女神一样:“一次一次被拒绝之后就会更加清楚女神的小心思,慢慢往她喜欢的方向所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科研道路顺风顺水的唐城,本科期间也因为专业课差点不及格,整夜不眠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以做科研作为自己的人生路径,也曾因为身兼数职忙累到不可开交而想退学,
“科研其实很痛苦,没有付出,怎么能成功?只是旁人看不见罢了。”他曾利用照澜院半斤糯米开始实验,怀着试试看的态度,却意想不到地收获了新发现。这半斤糯米煮出的文章看似简单,其中实验转折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课题看似无心插柳,实则厚积薄发”。“痛并快乐着”,正是他对科研的切身体悟。
拿错实验材料 竟帮他探索出石墨烯的新大陆——赵春松
赵春松,2014级材料学院硕士生,师从伍晖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制备和锂电子电池负极的结构设计。硕士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四篇,其中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上。
七年的清华时光对于赵春松来说是不断尝试和发现自我的一段旅程。他当过“学渣”,体会过“人生有种无法挽回的遗憾叫做大一的GPA”。他去美院修过双学位,做过社工,最后兜兜转转回到科研这条路上,潜心学术,不懈努力。一次偶然拿错实验材料,他把氧化石墨烯当成石墨烯,竟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
这看起来是“运气”,是“天赐的礼物”。但“运气”背后则是每份优秀的通则:勤奋与毅力。回望过去,在他看来实验进行不下去的焦躁,等待论文投稿时的希望与失望交替,考托福时的紧张。这些都是科研路上必尝的滋味。
如今的赵春松在硕士学习的两年间,已经提出了两种锂离子电池的结构设计,延长了硅负极的循环寿命;提出简化制备石墨烯基复合电极的工艺和一种大量且低廉制备二维金属氧化物的新方法。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不断地追求着一个个意外之喜。
每个不平凡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平凡之路”,强如特奖得主的“彪悍人生”,也并非一路坦途。愿这些曲折又精彩的经历能够对每一位读者有所启发。
其实团团更想说的是,这么多这么了不起的青年人,就是我们国家昂然前行的底气!
本文来自清华研读间,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