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知本家”冯冠平的第101次创业

《人物》栏目提供深圳本土最好的人物类报道,2013年8月6日由《南方日报·深圳观察》所创立,逢周二出版。人是万物的尺度,记录人就是记录一个时代。关注我们可搜索微信号“szshenren”或者昵称“深人”。

早晨7点半,位于深圳科技园南区高新南七道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几乎空无一人,70岁的冯冠平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早高峰的拥堵上”。

他喜欢“抢时间”,且屡屡能先人一步,这一点从其履历上也得到印证——

1983年,37岁的冯冠平在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夺得银奖,以“柔性转子控制系统”在世界上第一个解决了“振动中的主动控制问题”,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传感技术专家。

1987年,到德国做访问学者,两年获德国6项国家专利引起轰动,回国后即被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为最年轻的正教授。

1996年,时任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的他主动请缨南下,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并大胆成立中国首个“孵化器”。截至其2011年卸任,已孵化企业1000多家,投资企业300多家,约20多家上市。这其中包括现在深圳最知名科技创新企业之一的光启研究院。

然而,退休后的冯冠平并未就此“安分”。作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他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不仅担任深圳石墨烯协会会长,还于去年创办了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新的创业。而在明天开幕的全国双创周上,公司的“石墨烯电热膜”将被深圳官方推荐为双创典型项目进行展示。

“根据联合国人类年龄划分新标准,我现在还是个中年人,而我的心态更像青年人。”冯冠平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为国家引进能孵化出两个在世界产业领域、在领先高科技领域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一个是超材料,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另一个就是石墨烯”。

请缨南下 “杀出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

“有所作为大致有两种办法,一是沿着前人的思路开拓下去,但要比前人做得更好。再就是闯一条新路,前人没走过的,这很难,但我更欣赏。”冯冠平在一次报告中这样说。他也一直践行于此。

1993年,从德国归来的冯冠平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但很快他就发现,因为科技体制机制存在种种弊端,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虽每年都有数百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奖励或获得专利,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却非常低。“科学和产业之间有断层,这个问题不是清华一家的问题,而是国内整体性问题。任命你当科技处长,就是想让你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在科研成果和市场产品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对冯冠平说。

之后的一件事更是刺激了冯冠平的神经。1995年,冯冠平带着他花了十年心血研究成功的新型石英晶体力敏传感器到广东召开新闻发布会,想把这一技术推向市场、生产线,结果却出乎意料——尽管做了详细的说明和演示,但现场没有一个人举牌买他的技术成果。为了转让成功,冯冠平不顾面子和别人的目光,把原本定为20万元的专利转让价格降价销售,然而从18万、15万……,一直降到5万元都无人举牌。价值500万元的好货压到5万元都没人要,冯冠平当时的心情不止是沮丧,简直觉得是侮辱。他决定亲自操刀,杀出一条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

恰逢此时,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成为中国第一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异地办学的学校。深圳也确立了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目标,亟需通过吸引一批著名大学来弥补本地科研力量薄弱的缺陷,以名校研究院作为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双方一拍即合,翌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便创建起来,冯冠平主动请缨南下主政,并立下誓言:“三年不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自动辞职。”

但事情比想象中更难。由于深圳市领导要求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不吃皇粮,政府财政补贴3年后便要全面推向市场。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研究院除了一栋每年光维修维护费就要300多万元的大楼外,无任何资产。焦虑之中,冯冠平突然想起早年在美国、德国留学时看到的“孵化器”。

“包括惠普、苹果等很多著名企业都是从车库里诞生的,这是因为一个企业在起步阶段的最大困难是付不起房租。我们有办公场地,还有人才、技术和信息,完全具备了孵化器的条件,可以用这些优势,把想创业投资的中小科技企业吸纳进来,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尽管当时有不少人疑惑和反对,但在广泛调研之后,冯冠平决定把原来学校里定型的想法全部抛开,转变传统观念和旧有模式,在“立足办学”的基础上,利用大楼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使研究院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中国首个“孵化器”由此诞生。根据深圳当时的发展状况,冯冠平提出,孵化器应紧紧围绕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孵化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电一体化等领域的企业。同时要设立投资风险基金和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去年高交会上,烯旺科技展出的石墨烯智能发热服。

孵化企业 “没有争议的项目我不投”

确定方向后,冯冠平开始寻找项目。1998年底,得知深圳大学几位老师在居民楼里开发通讯器材的增值服务产品后,冯冠平请专家评估,认准这是一个有前途的项目,便主动上门孵化。他提出:“给2000平方米地方,免收两年租金,但占30%股份”。这就是后来的“清华深讯”,也是冯冠平和清华研究院孵化的第一家公司。谁也没有想到,5年后,“清华深讯”被美国微软公司以2000万美元高价收购,研究院获利1000多万元人民币,回报率达15倍之高。

有了第一家孵化企业,第二家、第三家纷至沓来。到1999年底,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器开张一周年时,整个研究院大楼的企业入住率达90%以上,“保持孵化”的企业达60多家。也就在这一年,研究院创建力合创业投资公司,为后期投资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奠定基础,所投企业被誉为“力合系”,其中包括后来广为人知的光启研究院。

冯冠平记得刘若鹏(光启研究院创始人)当时非常年轻,26岁时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实验室里做出了超材料。他问了材料领域里面的专家,许多人对此也不太熟悉,不少人甚至觉得会被骗。但与刘若鹏接触后,冯冠平决定给这个年轻人投资,并力促深圳市政府引进其科研团队。

“我的原则是‘没有争议的不投’。一个项目如果院里的专家教授科研团队评估时,一致觉得可以投的,我就决定不投了。如果是有争议的,我就投。因为能被全部人看到它好的,就不是具有前瞻性的了,未来发展空间就有限。”冯冠平随后成为光启首任董事长,并在当时温家宝总理来深圳清华研究院参观时,专门为光启做了汇报,帮助光启进入快速成长通道。目前,光启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3000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具有压倒性优势,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十年申请总量的86%。

由于本身就是科研发明专家,冯冠平投资的项目都是知识和技术含量高、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大的高科技项目。项目不局限于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而是接纳全世界的项目,并引入大量海归团队。他也因此被外界冠以“知本家”的身份(即利用自身的高新知识创造财富的成功人士)。

“我选择一个项目,除了看其自有的核心技术外,还非常注重项目领头人的素质和其团队是否具备做大企业的条件,以及是否是新兴行业。一些重要项目,我会先做一段他们公司的董事长。”冯冠平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和帮助初创企业坚定意志,不要轻易答应各种大企业的收购,哪怕价格诱人。“因为这样会丧失自主性和责任感,进而懈怠对产品的开发。自己做,虽然所有困难要自己顶住和扛下,但这样他们才更可能把产业做大。”

“这些年,我把研究院的运作总结为‘四不像’,即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功能不同;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冯冠平笑称。而截至其2011年卸任,研究院已孵化企业1000多家,投资企业300多家,约20多家企业上市。企业在孵期间销售额增加7.8倍,利润平均增加了8.1倍,发展速度是社会上同类公司的6倍。

退休创业 “树立石墨烯产业化标杆”

退休之后的冯冠平并未“安分”地享受养老生活,而是全力推进新材料石墨烯的产业化,甚至成为“空中飞人”,奔波于各地。他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并担任深圳石墨烯协会会长。

“2008年,硅谷有个创业中心说美国的实验室有个材料叫石墨烯,很神奇。我对新东西比较敏感,专门从美国带回一小瓶,让深圳的实验室做分析,发现确实很好。2009年就开始筹备从海外引进团队创办石墨烯产业。首个投资的是‘第六元素’,这家公司在江苏无锡成立,2014年上市,也是国内首家石墨烯上市企业。”冯冠平说,此后研究院陆续引入了30多家石墨烯团队,全部都是海归,目前企业分布在江苏、深圳和青岛等地。

石墨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薄、强度最大的材料。据测算,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厚度相当于普通食品塑料包装袋的薄膜(厚度约100纳米),它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物品的压力,而不至于断裂。同时,良好的导电性将极大地防止电化学腐蚀的发生。因此,其价格曾数倍于黄金,被称为“黑金子”。“只要添加一点石墨烯进入其他材料,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是材料界引起革命性改变的‘超级材料’,堪称‘黑科技’。”冯冠平说。

2011年年底,冯冠平退休之际,推动成立国内首家面向石墨烯应用领域的应用技术部研发及产业孵化平台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退休后又相继成立力合天使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和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烯旺科技”),横跨石墨烯研发、投资、应用三个领域。

“发热应用是目前石墨烯应用中有望最先实现大规模民用的领域,诸如智能发热服、智能暖贴、智能理疗护具、节能环保等。”石墨烯如何实现民用及产业化一直是业内难题,冯冠平认为,目前为这一产业寻找应用方向最关键。“这也是我去年成立烯旺科技的目的之一,我想树立一个标杆和示范。”而这次创业也被坊间认为是高科技领域投资大鳄冯冠平具有象征意义的“第101次创业”。

全球石墨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样本国家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前三的国家为别为中国、美国和韩国。去年全国整个石墨烯产业规模约10亿元,5年内有望达到几百亿的产业规模。

而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中国石墨烯产业未来十年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形成百亿产业规模,2025年整体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深圳市经贸信息委日前也透露,《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规划方案》已报国家工信部,争取石墨烯创新中心落户深圳,致力于石墨烯产业的创新和应用。

“70岁还在创业,因为我有两个梦想,想为国家引进能孵化出两个在世界产业领域、在领先高科技领域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一个是超材料,另一个就是石墨烯。”冯冠平说。

■对话

我希望新做一块奶酪

三年内打不开市场,斥巨资的石墨烯企业或倒闭

南方日报:您曾说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石墨烯应用市场,但为什么您推动成立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设在江苏常州,而不是深圳?

冯冠平:原因多方面,主要还是跟两地文化有关。深圳市场化程度很高,市场的手相对强于政府的手,中国的电池、智能穿戴和手机制造基地都在深圳,配套条件全国最好,人才也最多。江苏则政府的手比较强,对一些前瞻性、高投入的产业可先期出台政策支持,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就是由政府建立的。

因此,在江苏做研究和开发,再回到应用市场最大的深圳,是借用了两个城市优势,是一种战略考虑。

南方日报:您曾多次在受访时提及“石墨烯研究成果如果三年内找不到大规模的使用,投资近二十亿的几家企业将面临倒闭”,这个结论的根据是什么?

冯冠平:说这个话是有个前提的。石墨烯有两种形状,一个是粉体,即薄片;另一个是薄膜,2010年得诺贝尔奖的,主要是指薄膜。但其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比较高,投资强度大。在全世界能大规模生产这类薄膜的企业并不多,中国有三家。

膜本身是透明的、很薄,导电性能非常好,所以一开始是想用它来代替稀土元素,做手机触摸屏,并于3年前就做出来了。当时我给诺贝尔奖获得者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赠送了全球首款石墨烯触屏手机,他很惊讶。那时普通手机触摸屏价格较高,但随着发展,现在的价格只有原来的1/3,所以石墨烯的薄膜就没办法再在这个领域竞争。尽管也有一部分数量的薄膜用于华为、中兴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但需求量很小,不足以带动这个产业。而这三家企业已投入十几二十亿的资金,如果打不开市场将面临倒闭。

南方日报:那目前石墨烯产业化的发展瓶颈主要是因为成本价格高吗?

冯冠平:不是,价格是第二位的。新的东西运用到一个领域中去,有技术瓶颈,也有市场瓶颈。以重防腐涂料为例,应用石墨烯的防腐涂料在海边、风塔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可以延长6倍。但由于重防腐涂料国家标准要求锌粉含量需达到70%以上,而使用石墨烯材料后对锌粉的要求降低,不能达到国家标准,所以还涉及到要修改具体行业国家标准等关联问题。

另外,并不是所有厂商都希望延长产品的寿命和性能,这样以往的很多产品可能面临淘汰,会触动整个市场的奶酪。这也是我创办烯旺科技公司的原因之一,我希望新做一块奶酪,标准和专利都可以重新制定。

石墨烯产业的引领者不是大公司,而是小公司

南方日报:前不久央视《对话》节目从全国各地请来专家谈“石墨烯”,大多数人都认为“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将是石墨烯的引领者,小公司只能扮演潮流中的跟随者”,而您却认为不论现在还是未来,小公司是引领者,这是为什么?

冯冠平:对,有很大分歧。参与对话的大多是高校学者,不是很了解市场。我认为小公司是引领者,不仅是中国,在国际上也是这样的,即对于带有风险性的一些产品或行业,大公司一般不愿意提前投入,而是等小公司有一些成果或者他们看清方向了,再通过收购重组小公司的方式来介入,毕竟大公司项目一旦选择错误,代价比较高。

但有些领域,我觉得大公司要发挥作用,比如某个材料要代替硅材料用于集成电路等,这小公司做不到,因为涉及到一套系统和工艺流程。

南方日报:坊间不少声音认为,我国目前在石墨烯领域的应用都还处在低端浅层次上,比如向原有材料中添加石墨烯粉体,提升原有材料性能等。在光伏、微芯片等高端产业,多数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和计划阶段。

冯冠平:石墨烯带来的影响有颠覆性和改进型两种,颠覆性的可遇而不可求。而现在石墨烯产业的状态是生产量过剩,但应用不足,推动其产业化的发展重点在于应用。我觉得不要去争论是否非得要搞个颠覆性的产业,或者纠结于低端或高端,重点在于要弄清楚石墨烯能运用在哪些产业上,然后扎实钻研。只要你的产品性能因添加石墨烯而得到改善了,它就是一个好产品。

南方日报:您去年创办的烯旺科技公司目前已成立一年多,运作情况如何?

冯冠平:我们强调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目前已经申报了80多项专利。与较多企业在工业上应用石墨烯不同,烯旺科技是直接针对用户,即作为消费品的石墨烯应用。我的理念是,创世纪的材料,必须是老百姓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

烯旺科技的天使投资是2500万元,目前生产多种石墨烯产品,包括护膝、理疗护肩、智能发热服等。成立不到一年时再融资,估值达到2.5亿元,融到6000万元。从销售额上看,成立半年是500万元,今年年底将接近1个亿,加上经销商的销售估计是2.5-3个亿,带动链条可能5个亿。比如,我们给了商务男装卡尔丹顿一个核心技术,加入石墨烯材料后,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售了上万件。

《人物》栏目提供深圳本土最好的人物类报道,2013年8月6日由《南方日报·深圳观察》所创立,逢周二出版。人是万物的尺度,记录人就是记录一个时代。关注我们可搜索微信号“szshenren”或者昵称“深人”。

本文来自南方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6年10月11日
下一篇 2016年10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