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债累累的乡镇企业到石墨烯产业应用的领航者。
这是坐落于齐鲁大地的济南圣泉集团过去三十多年走过的历程。成立于1979年的济南圣泉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专注于各类植物秸秆的研究、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创新型集团,涉足生物质产业、三大树脂及复合新材料产业、大健康(爱基,净值,资讯)产业、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
而石墨烯在秸秆中的发现及应用为圣泉集团增添了不少亮点。除了技术、产品创新外,体制改革也为这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注入强劲活力。
结缘石墨烯
十多年前,石墨烯以其突出的性能让全球产业界掀起石墨烯旋风。国家金融信息中心发布的全球首个石墨烯指数显示,全球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实力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和中国。
圣泉为何会选择石墨烯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公司技术研发部门在讨论秸秆的深度开发时,发现其提取后的剩余组分中可能存在石墨烯。
从2008年深度研发秸秆三大元素综合利用开始,到成功制备出石墨烯新材料,圣泉集团并非一路坦途,直到2014年,圣泉集团才通过与黑龙江大学联合研发了“基团配位组装法”工艺制备生物质石墨烯,打通了石墨烯工业化生产的道路。目前,圣泉集团是全球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从植物秸秆玉米芯中提取出石墨烯并实现工业化、商品化的企业。国际上也还没有生物质石墨烯应用于纤维并工业化生产出终端消费品投放市场的。
唐一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于作为副产品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圣泉集团也曾有过将其用于纺纱或造纸的想法,但因为企业没有将其作为主攻方向等原因而放弃。在实现了石墨烯工业化生产技术突破之后,把石墨烯用在纤维素上,生产功能性纤维,将高科技直接用于人们的健康生活(爱基,净值,资讯),或将为石墨烯找到一更有价值的用武之地。”
目前,石墨烯市场价格仍然徘徊在高位,唐一林有意打破目前这种曲高和寡的市场状态,“2000吨的年产量,我们将自用1000吨,剩下的有意以1元/克的价格供应市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以石墨为原材料的石墨烯生产企业生产的石墨烯价格在6元~7元/克,毫无疑问圣泉集团生产的1元/克的石墨烯相当有竞争力。因此,虽然产品大批量投放市场还不到一年时间,年营收现在还不好统计,但是唐一林对于制备成本更低的生物质石墨烯未来的盈利空间充满期待。
圣泉集团在石墨烯内暖纤维、内暖烯孔新材料、内暖绒等“石墨烯+”的研发应用上已经硕果累累,相关专利申报已达100余项。而圣泉集团总裁办副主任柏兴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未来圣泉集团将利用石墨烯在智能加热服饰、高强度纤维、新能源电池等诸多领域实现更大突破。而为了在石墨烯领域继续深耕,公司已经建成了年产100吨的生物质石墨烯中试生产线,未来根据市场推广情况计划建一条年产1000吨生物质石墨烯工业化生产线,项目已完成立项。
作为圣泉集团主导产业的铸造用呋喃树脂,在生产过程中,圣泉以国际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逐步打破了出口国际市场的壁垒。“质量管理的影响是隐性的、持续的,国际市场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稳定性等参数是重要指标,我们的竞争力就在稳定性和性价比上。” 唐一林说道。
乡镇企业的蜕变
圣泉集团近年来将石墨烯概念真正实现了产业化,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是30多年前他还仅仅是一个乡镇企业。当时,企业很多事务都需要经过政府审批,而圣泉集团之所以可以化蛹为蝶,很大程度上与唐一林率先在圣泉集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关。
唐一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那个年代,他美化一下厂区环境,种了点草,栽了点树,搞了点小景观,并在厂区周围修了花墙。有人看见了就批评他:“你是办工厂还是建公园?”镇经委下文,令他停止。更让唐一林为难的是,企业只有经营权,而没有决策权,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他不能正确及时地做出决策,误了许多商机。
为了寻求企业更大的发展,唐一林开始寻求在圣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圣泉成为济南市首家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随即更名为“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形成由集团股1127万元(万股)和职工股338万元(万股)组成的股本金。当地镇政府作为集体资产所有者代表,实行政府控股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委托两会(董事会、监事会)来管理,不再直接拥有所属资产的处置权和使用权,只有按所持股份受益分红的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6年以后,公司与镇政府协商对法人股又进行了改造,把原镇政府持有的法人股的70%由公司买回来,分别以出售和奖励的办法量化到内部职工,实现了企业领导班子持大股,大部分职工都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
这次改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变附属物为“自主身”,变上交款为分红利,变无风险为有责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在济南,唐一林成为对乡镇企业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第一人。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