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硼烯在银表面的结构示意图(红色,暗红色表示硼原子的起伏)。 钟欣 摄
图2 硼烯表面的褶皱(本图来自《自然》杂志“单原子层硼烯加入二维材料俱乐部”一文)。 钟欣 摄
中新网天津12月23日电 (记者 张道正 通讯员 吴军辉)记者23日从南开大学获悉,由该校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联合研究,攻克了一个困扰世界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界多年的难题,首次获得了只有单原子厚度的二维硼材料——“硼烯”。
这种材料因其优越的电学、力学、热学属性,被科学界寄予厚望,或将成为继石墨烯之后又一种“神奇纳米材料”。
石墨烯是一种呈蜂巢状排列的单层碳原子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认为其能够彻底变革纳米技术和电子技术。如今,石墨烯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超级计算机、光子传感器、基因测序、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继石墨烯之后,科学家希望找到更多具有优良特性的二维材料。元素硼因是碳的“近邻”而成为首要目标。然而,硼烯并非自然存在,只能人工合成。科学家对硼烯的理论结构预测已逾10年之久,但从未成功合成。即便有个别的薄膜等样品,也由于其结构异常复杂而难以表征。因此,硼烯的制备成为国际凝聚态物理及材料物理界公认的世界难题。
2014年,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周向锋教授、王慧田教授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奥甘诺夫教授等基于进化算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一个独特的二维硼结构。
此项研究进一步激发了实验学家挑战合成硼烯的兴趣。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南开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西北大学等研究单位共同合作,利用高真空原子溅射的方法,首次在银的表面成功生长出褶皱的单原子层硼烯。该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几乎完全符合。在该研究过程中,南开大学团队承担了其中的理论计算工作。
“众所周知,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硬的二维材料。我们的研究显示二维硼在某个方向上比石墨烯的强度还要高。如此优越的力学性质,加上它的特殊的电学性质和热学性质,硼烯的应用潜力十分巨大。”周向锋介绍,不同衬底材料、不同温度、不同厚度等条件下生长出来的硼烯也会变化多样。因此,科学界对于硼烯的合成才刚刚开始。
据悉,南开大学团队的研究工作获得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及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的资助。目前,介绍该成果的评论文章“拨开最薄硼烯的迷雾”同期刊登于《科学》杂志上。《自然》杂志也刊发题为“单原子层硼烯加入二维材料俱乐部”的亮点报道。(完)
本文来自中国新闻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