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谋变 高新区“服务”当先

青岛高新区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事业部部长张志强对记者说,青岛高新区从2013年下半年才开始布局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最”材料,但是站在“青岛模式”巨人的肩膀上,一年多时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石墨烯新材料龙头的集群正在形成,从点走向线和面的发展,目前高新区已经和石墨烯产业联盟合作,引进了十几个团队,成立了二十几个石墨烯公司。

“不求企业今天能为青岛作什么贡献,不看在眼前的短期效益,不追求企业项目的直接落地,引进企业带不来人才和技术,青岛高新区的定位是为青岛的未来培育增长点。”在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和知识产权局局长肖焰恒眼里,青岛高新区的未来发展无可限量。

走进青岛高新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青岛为抢占高端制造业先机的“变”,不仅在于眼前升级,也不局限于局部改革,青岛对制造业的布局是从体制深处和未来战略的深层次创新改变。

青岛“谋变”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不仅是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主体,也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山东制造业基地的龙头,更是目前全国最强大和最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是青岛成就品牌之都的基础。

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不仅率先成为响亮世界的民族品牌,也让青岛这座沿海综合型城市走向世界。

青岛的经济地位可以从一组数字看出。2013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4826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5361.6亿元、实现主营收入12827.31亿元、实现利税1467.03亿元、工业增加值3248.4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从业人数106.9万人,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全市工业总产值、全市工业主营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全市GDP总额、社会从业人数的98.1%、90.9%、85.9%、87.7%、40.6%、18.7%。

在当今传统制造业面临发展瓶颈,“互联网+ ”、“工业4.0”等概念炙手可热,智能制造成为市场呼声,世界工业强国纷纷回归做强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下,如何实现青岛制造业的再次突围,成为引领高端制造业的领头羊,青岛的“谋变”在做强制造业的探索中意义非凡。

政府要做“服务员”

肖焰恒的名片上还有着另外的两个身份:博士和青岛高新区创新服务事业部部长,手机和邮箱等信息也一同印在名片上。其实,肖部长的身份信息和谈话也正是青岛高新区从体制机制到企业创新服务的一个缩影。

在肖焰恒看来,做好高新制造业,政府要转变以往提供优惠政策、引进项目或企业后不管的思维,做高、做新高端企业要从长远的未来思维出发,不求企业今天能作多大贡献,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政府要把招商引资转变成和企业一同创新。

青岛高新区的招商布局也印证了肖焰恒的说法。在政府服务大厅,看不到政府部门的导示,在最显眼的位置是政府服务的事业部。在青岛高新区的负责人看来,拆分招商局,设立7个事业部,是要用企业的思维来做事,定位是事业部全责,垂直负责整个行业的工作一条线。

“以前,招商局招进来企业后基本就不再管了,改制后的事业部要出政策、引人才、办创业大赛和科技项目扶持等等,要为招来的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在肖焰恒看来,用专家型的政府官员引导服务创新制造业才能引领并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这7个事业部是创业服务事业部、软件与信息技术事业部、高端智能制造事业部、蓝色生物医药事业部、海工装备研发事业部、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事业部、宣传推介事业部,这种机构设置打破了“官本位”思维,担任部长的既有原政府部门的官员,也有高薪聘请的业界专家学者。

除了宣传推介事业部外,其他每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均配备一个专业团队、一个平台公司、一支产业基金、一个孵化载体、一个产业园区,独立规划招商、独立考核,将事业部作为政府与市场的接口和引入专业化人才的平台。按照“专门、专人、专注、专业”的原则组建“1+5”的创业服务产业事业部,所有进入到这个事业部里的人,不看背景只看专长,不看身份只看能力,每个部门专注于不同的产业方向,并与各个社会平台、行业平台进行广泛合作,网罗不同领域专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招商管理,而政府只管规划和服务两个方面,中间的部分交给市场去服务。

“企业想要什么,事业部就尽力提供什么,事业部完成不了的事情后面还有政府作为支撑。”肖焰恒介绍称,事业部打破了此前企业立项跑断腿的思路,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一站到家”的全方位服务。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青岛高新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主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形成符合改革精神、有利创新创业、适应市场需要、灵活务实高效的新机制,7大主导产业事业部,已建立闭环决策、开放运行、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行政审批改革建立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及企业公章“三证合办、一口受理”模式,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

据了解,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青岛高新区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脉搏,引领“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建设,青岛高新区着重完善涵盖“孵化载体、创客服务、创新要素、科技金融、政策支撑”等“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全力打造“蓝贝”创新创业特色品牌。

高端创业从“蛋”开始

青岛高新区正是在用创新型的服务引导、扶持、培育未来高端制造业的强势企业。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不关心你过去做过什么,我们只关心你未来想做什么?”这样的墙体广告台词最能代表青岛高新区引领高端制造创客的内涵。

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为创业企业提供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全方位的资源空间,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为不同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办公场所,打造链条化、专业化、平台化、标杆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目前已经投入的创业载体之一,盘古创客空间已成重点打造的创新型孵化器。青岛蓝色人才港从2013年创立已引进美、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300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名,泰山学者10人,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12个,以中小企业科研孵化和商务促进功能为主的蓝贝智造工厂入驻企业已形成产业规模,高标准在建的中科研发城、招商网谷等项目已部分完成。据了解,目前青岛高新区对新入驻创业载体的创客提供三年免房租和免税的政策。

“引进来的成熟企业带不来技术,也长久留不住,只有走创新、创业、创客之路才能有长远的发展。”肖焰恒说,作为政府来说,提供的不光是“土壤”,还致力于各项创业服务,注册代理、创业导师、投资融资、链接产业等,创客们只要带着好的创意入驻,就能在这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目前,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青岛高新区已搭建起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2014年推动青岛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交易额突破50亿元;搭建创业帮扶平台,以“蓝贝”品牌和创客空间为核心,全面实施“青苹果计划、红苹果计划、金苹果计划”,为青年创业提供专业的创业导师和创客服务,引领创业升级;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以色列中国项目路演中心、IBM中国软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了与近20家院校的战略合作联盟,青岛蓝色人才港应运而生;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发起成立4只产业基金,建立运行天使投资基金,成立28家成员参与的投保贷同盟,设立全省首家科技银行,2014年为100多个高端人才项目争取金融支持近40亿元。

青岛高新区推出的“蓝贝创客计划”,其中“青苹果计划”面向适合创业苗圃阶段的初期项目团队;“红苹果计划”面向入驻孵化器的小微企业;“金苹果计划”面向加速器的快速成长阶段的企业。该计划周期为2015年至2017年。

目前已依托清控科创董事长秦君、北京首科董事长李健、创业邦CEO南立新等一批国内知名的投资人以及TGOOD于德翔、汉缆股份张华凯、东软载波崔健等青岛本地上市公司董事长为创业导师的创业导师库,通过导师辅导、产业论坛技术交流、中介培训等定向辅导方式,助推创客创新创业。同时,强化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大院大所和科技服务平台的合作,引进国际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深化知识产权“五位一体”服务平台建设,设立知识产权转移促进专项资金,为创客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

设立2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和1亿元的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获批建设全省首家科技特色银行和全省首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对种子期和创业期科技项目进行专项融资支持;组建金融超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总投资3亿元的青岛国际财富中心项目正式落户,新三板试点企业33家,注册股权投资机构85家;引进注册10亿元的全省规模最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形成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目前共投入孵化基金9350万元,27家在孵企业获风险投资3886万元,筹备成立5000万元的蓝贝天使基金,为入孵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创业生态体系的完善,孵化链条的成熟,促进了创客的落地生根。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累计引进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人、留学归国创业人员164人、创新创业项目319家,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园区,一条完备而成熟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在青岛高新区盘古创客空间已然形成。

集群化培育高端制造

“引进的项目不是什么行业都行,必须适合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蓝色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研发、节能技术与新材料规划的定位;不只是看企业的质量,所有的企业都是按照产业链条组织,包括上下游的企业。高新区打造的是高端产业集群的生态链。”肖焰恒如是说,在青岛高新区,企业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需要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按照这一思路,青岛高新区在创新园区建设上,立足园区实际,发挥高新区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产业承载能力强的优势,通过统筹园区载体资源,探索确立了“主园孵化+分园加速+产业集群”的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在创业大厦设立了5万平方米的主孵化园,供初创留学人员企业入孵;在青岛市工研院、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孵化器设立了30万平方米的加速分园,供孵化毕业企业加速发展;在软件科技城、清华科创慧谷、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设立了专业产业基地,供规模化企业集群化发展。

受益于创业服务促发展的思路,目前青岛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蓝色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研发、节能技术与新材料等五个战略性新兴制造产业已经形成集聚效应。

由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转型,由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转型,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已显现出洼地效应。在高新区,一大批企业入驻,一系列成果转化成功。

“高端制造业对中国来说是个机遇,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但是现在传统企业倒闭得很快,长久来看产业发展还是要依靠高端产业,所以一定要对行业发展有前瞻性,扶持具有创新基因的新兴企业。”青岛高新区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事业部部长张志强对记者说,青岛高新区从2013年下半年才开始布局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最”材料,但是站在“青岛模式”巨人的肩膀上,一年多时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石墨烯新材料龙头的集群正在形成,从点走向线和面的发展,目前高新区已经和石墨烯产业联盟合作,引进了十几个团队,成立了二十几个石墨烯公司。“虽然规模还比较小,但是有青岛好的促进机制支撑,以新材料、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产业将是高新区的未来。”张部长说。

海外归来的刘敬权教授,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014年在高新区创建了青岛华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当年获评“青岛人才特区”一类人才,获得创业扶持资金300万元。一年时间以来,在这300万元资金的撬动支持下,华高能源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线已经开始调试,并投入正式使用。

“从2014年到今年4月份,华高能源依靠科研院所等市场已经开始实现营收,5月份的营业额开始增多。公司能快速实现投产,得益于青岛高新区的支持政策。”华高集团执行总经理钱锋对记者表示,政府是企业的保姆,尤其是创新型的制造企业更需要扶持。

“扶持资金对公司的发展意义重大,让企业可以在项目发展的初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市场合作上,而不用为找钱融资发愁。”刘敬权教授说。

赛瑞达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立禄则在高新区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孵化器——青岛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希望招来更多的同行。

侯士峰,中组部“千人计划”中唯一的石墨烯领域专家。2010年从美国回国创业,在选择创业城市的时候,与青岛擦肩而过。直到2014年,青岛又一次进入了侯士峰的视线,他在高新区注册成立了青岛瑞利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高新区给我的感觉很特别,政府管理者站的角度很高,他们并非单纯以政策吸引人才,而是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来集聚人才,这样的氛围与环境让我感受到了活力和创业的动力。”侯士峰道出了他的选择初衷。

青岛高新区确立的“政府引导、体制保障、企业主体、产研融合、共促发展”的石墨烯发展“青岛模式”,按照“专门、专人、专注、专业”的原则组建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事业部,推进了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平台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8月份,由青岛高新区组织申报的“国家火炬青岛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正式获批建设,标志着青岛以石墨烯为引领的先进碳材料产业正式进入国家产业布局版图,对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壮大产业集群、完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青岛国际石墨烯科技创新园,建设起国内首个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和北方唯一的国家级石墨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搭建青岛国际石墨交易中心,依靠专业的交易通道建设机构,为高新区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设立的1亿元的国内首只石墨烯天使投资基金,为石墨烯企业培育壮大提供有力保障。青岛市石墨烯公共检测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了石墨烯的“政、产、学、研、金”一体化组织合作链条。

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吸引“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和“泰山学者”等多名产业领军人才落户,引进石墨烯项目近30个,培育了青岛华高能源、青岛瑞利特新材料两家石墨烯公司在四板挂牌上市,青岛赛瑞达电子科技等三家公司入选青岛市“千帆计划”入库企业,以石墨烯为引领的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雏形已初步显现。

据了解,今后,青岛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将突出海洋特色,重点发展石墨烯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石墨烯防腐涂料、透明导电薄膜及薄膜沉积装备、石墨烯纤维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5大领域,打造先进碳材料产业集群。预计到2023年,青岛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产值将突破300亿元,新增专利500项以上,产学研成果转化200个以上,创建5—10个国家级品牌或驰名商标,形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以海洋为特色的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产业基地。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只是青岛高新区培育新兴制造业的缩影。目前高新区几大高新制造产业都在政府的积极培育下走进产业化发展的阶段。

中科院顾国彪院士入驻青岛高新区研发世界领先的永磁半直驱蒸发冷却风力发电机,为我国实施大型海上风电发展战略创造条件;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崔洪亮博士创建的光纤传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千人计划”周晓光研究员创业团队的DNA指纹分析仪器项目、林立博士开发的高速纳米定位系统都填补了国内空白。

可以预见,在连续推出的扶持政策下,更多的新兴制造业将在青岛高新区崛起。在建的3000亩机器人产业园将作为青岛市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区域,目前,已集中近50家机器人企业,研发的机器人形成九类优势产品。青岛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机器人研发、产业化集群。

日前,青岛市经信委发布《关于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青岛将建成涵盖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集成机器人产品、集成应用创新、机器人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加大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进度。到2020年,全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基地。

政策助推为创新型制造企业带来利好,可以预见,根据青岛市的“三创”发展战略,创客崛起将颠覆传统企业创新模式,特色鲜明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正在蓄势崛起,以高端制造业为名牌的新青岛也将呈现,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中,“青岛金花”将会美丽绽放。

本文来自中国经济时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5年11月11日 17:52
下一篇 2015年11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