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3日讯 在慈溪市慈东滨海区,年产300吨石墨烯项目正紧锣密鼓筹建中。不久之后,这里将出现全球第一条石墨烯生产线。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不但可以用来开发制造纸片一样的超轻型飞机材料,还能做出超坚韧的防弹衣。”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立新兴奋地说,据保守估计,这种材料仅替代市场的潜力就有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历时三年时间,研制成功了这个石墨烯产业化项目。
2008年10月,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后毕业的刘兆平,应聘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领衔攻关制备石墨烯的新技术。他还给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取名“刘墨希”。
这个项目吸引了众多宁波民营企业的目光,他们有的已经尝到新材料产业的甜头,有的希望借石墨烯项目拓展到新材料领域,有的想通过引进石墨烯技术提升自身产品品质。
当时,刘兆平团队的石墨烯项目尚停留在实验阶段,距离产业化还有一段不短的路。正是这段看似坎坷的路,让素以“稳健”和“精明”著称的宁波民企开始怯步。
“石墨烯项目市场前景确实很好,但是能不能等你们技术成熟后,再转让给我们?”“首期付款就要几千万元,你们能不能降低价格,等项目产生效益后再支付更多的费用?”……这是在与30余位宁波民企老板的频繁接触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技术转移办公室副主任俞建伟听的最多的话。
2011年7月,刘兆平团队设计建成了年产30吨的石墨烯中试生产线。
“石墨烯制备成本很高,每克要5000元,是黄金价格的十几倍。现在,我们将制造成本降到了每克3元。”刘兆平说,这意味着石墨烯项目可以走向产业化,成为大量供给的工业原料。
两个月后,在2011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上,“石墨烯产业化技术”项目获得海外人才创业特别奖一等奖。
宁波材料所的石墨烯产业化技术,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石墨烯项目的市场价值,也由实验阶段的几千万元提升到上亿元。
而与这个项目有过接触的宁波民企,却在为投资门坎一下子提高那么多而发愁,犹豫再三后,还是迟迟未能出手。
此时,外来竞争者已经悄悄逼近。很多外地企业或投资机构纷纷慕名前来,希望引进这个项目。
“石墨烯是宁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支撑,绝不能让这么好的项目花落他乡!”市领导穿针引线,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尽力争取项目留在宁波。
“我们也不忍心让石墨烯项目流失外地。”俞建伟回忆说,材料所领导当时态度明确,不管谁来当“天使”,但要承诺项目落户在宁波。
今年3月,上海南江集团代表来宁波考察了石墨烯中试线,现场决定当“天使”。
“我们与刘兆平团队接触后,觉得这么好的项目不能错过。高科技就要高投入,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我们投资了很多科技项目,对石墨烯产业化非常有信心。”南江集团总裁王栋事后告诉笔者,看准了就要下手。
仅仅过了5天,南江集团就与材料所签订了框架协议,当天把4000万元保证金汇到宁波。
经多方努力,今年4月11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上海南江集团签约合资成立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亿元在慈东滨海区实施石墨烯产业化项目。
3个月过去了,宁波一家上市公司负责人王先生还时常会为与石墨烯项目擦肩而过感到“痛心”:我们刚组建的新材料企业,本来想以石墨烯为突破口,跟踪了近一年,没想到还是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真是太可惜了。
【短评】
一个月来,宁波日报推出打造“天使之城”大讨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为宁波发挥民间资本优势打造“天使之城”发表真知灼见,10多位宁波民营企业家就成功当上“天使”现身说法。本报今天报道的《石墨烯项目险些花落他乡的背后》,这个事例发人深思,我们既为这个高科技项目最终落户宁波而感到欣喜,也为众多宁波民企老板与这个项目失之交臂而深深遗憾。
这些宁波民营企业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是百亿大企业,规模与实力并不比上海那家企业小,在争当“天使”的暗战中,之所以未能胜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投资石墨烯这样前沿性的高科技项目前景缺乏远见,归根到底是宁波一些民企老板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敢闯敢冒的勇气还不够足,投资视野还不够宽,等等。
这个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高科技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性,广大宁波民营企业家既需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更需有抢抓机遇的闯劲,特别是要改变过于“稳健”和“精明”等传统理念,拓宽眼界、开阔胸怀、拿出魄力,既要想当“天使”,更要敢当“天使”。惟有如此,宁波才能真正打造成为“天使之城”,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投向高成长性企业,点燃高层次人才创业激情,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本文来自浙江在线,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